左手挽下岗女工 右手揽困境孩子
孙春丽的两份“甜蜜事业”
本报记者 张目伦
本报通讯员 刘冬冬 牛贵葆
她是一名下岗女工,但不等不靠,带领姐妹们自主创业,开办烘焙房,成立食品公司。面对困境家庭的无助,她提着物品拿着钱走近他们,一帮就是10年。
她说,自己做的这两件事儿都是“甜蜜的事业”,谈不上苦和累。
她叫孙春丽。
“香甜”的事业
下岗女工有了奔头
孙春丽出生于1977年5月,1996年,17岁的她到莘县棉纺织厂工作。2000年前后,单位改制,精减人员,她成了下岗职工。怎么办?是伸手向国家要救济,还是自主创业,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为了不给国家增负担,不给政府添麻烦,她勇敢选择了后者,组织带领几名一起下岗的女工,开办了一个烘焙房,生产制作面包、蛋糕等食品。一开始,投资少、规模小、销量低,一年下来勉强收回成本,维持生计。后来,她一方面注重市场调查,摸清食品行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不断外出学习,增长见识,熟练掌握了食品生产工艺和技术。
经过10余年的艰苦创业,孙春丽业有所成。原来是小本经营,租赁的是两间破旧房子,如今已发展为莘县城区一个总店、两个分店,租赁房屋面积扩大了几十倍,人员由三四个人发展到30多人,一部分是下岗女工,另一部分是待业青年,至2021年固定资产达600多万元。
孙春丽还是一名政协委员,在今年1月22日召开的莘县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她深有感触地说:“当选县政协委员,是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我的信任,我一定珍惜这个光荣称号。”新角色,新使命,孙春丽积极参政议政,切实履职尽责。在3月2日的采访中,记者看到,她的提案内容关注食品行业,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政策,促进食品行业的规范化、品牌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暖心”的行动
困境孩子有了依靠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从小就会唱,从创业之初,我就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现在有了一定的能力,就应该回馈社会。”孙春丽告诉记者,帮不幸家庭渡过难关,给困境孩子一个希望,成了她的第二份更为重要的“事业”。
2012年,孙春丽制定了一个10年的“公益救助计划”,救助对象既有困难户、孤寡老人、残疾人,也有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孙春丽通过莘县大王寨镇妇联,每年定期捐献,为这里的困难群众送去棉衣、棉被及大米、小米、面粉、食用油、蛋糕等生活用品。
大王寨镇东丈八村村民陈玉顺年迈体弱、双目失明,儿子因意外去世,儿媳外嫁,年幼的孙女和孙子面临失学。孙春丽听说后,不止一次对这个家庭捐钱捐物,已持续5年时间。该镇余庄村村民杜保海因意外死亡,妻子患有精神分裂症,他们的两个孩子也被孙春丽挂在心上,资助他们至今已有6年。莘县聋哑学校和几个敬老院也是她常去的地方。
孙春丽还把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坎里。去年中秋节,她会同民政部门邀请了30多名留守儿童来店里做月饼,然后带回家中,一些孩子开心得笑了,一些孩子感动得哭了。2020年端午节,孙春丽和17名员工昼夜加班,包了3000多个粽子,送给850名环卫工人,环卫工人们纷纷说“这在以前没有过”。
整整10年,孙春丽的志愿服务一直未停,捐款捐物已逾10万元。她告诉记者,尊老、爱老、敬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年她有了新计划,将把对莘县百岁老人的关爱也纳入自己“甜蜜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