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记录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o

幺姓、么姓考

□ 么子皋

重视对姓氏的记载和研究,传承优秀的氏族文化和家风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一。在商朝都城遗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发现了刻在牛胛骨上的儿氏族(即倪氏族)十一世世系谱(《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第1506刻辞,亦即《英国所藏甲骨集》第2674片刻辞),这说明了中国古代对姓氏的记载和研究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自战国末年成书的《世本》距今2000多年的历史中,影响较大的姓氏专著就有30余种。北宋欧阳修创立金石学,到清代金石学进入鼎盛时期,给姓氏的发现和考证提供了新的资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级政府加强了方志编纂工作,再加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有力推动了姓氏的统计、考证和研究工作,出现了一大批姓氏专题研究的论文和系统性专著。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是袁义达、邱家儒编著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版),全书共计345万字,收录了23813个姓氏(以下简称《姓典》);二是徐铁生编著的《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中华书局,2014年1月版),全书共350万字,收录了31684个姓氏(以下简称《姓源》)。这都为调查、考证、研究姓氏的起源、发展及在全国的分布现状等情况提供了有利条件。

幺(yāo)姓和么(yāo)姓是历史悠久、分布较广的一个姓氏。冠县东古城镇幺氏和么氏家族,是有600余年历史、6300多人口的大家族。幺姓和么姓是否是一个姓氏,起源于什么朝代,目前全国有多少人口,是如何分布的,等等,引发人们关注。

幺姓和么姓的起源

在历史上,姓的出现早于氏,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是血缘的标识。中国上古八大姓为姬、姜、姒、嬴、姚、妫、妘、姞(或妊),都含有女字。许慎《说文解字》云:“姓,人之所生也,因生以为姓。”氏产生于母系社会晚期,到了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氏则为父系氏族部落的标识。秦汉以来,姓氏合二为一,统一使用。

从古今姓氏专著的论述上看,如南北朝的《姓苑》、明朝的《姓觽》、近期出版发行的《姓典》《姓源》,都把幺姓和么姓列为汉族的姓氏,而汉族的先祖是炎帝和黄帝,所以追根溯源至上古时期,幺姓和么姓族人都属于炎黄子孙,这是毫无疑问的。现在的问题是,幺姓和么姓最早出现在哪一个朝代,对此,我们必须进行严谨的考证。

在中国姓氏学的产生和发展中,最早记述姓氏著作的是《世本》。据专家考证,该书是战国末年赵国史官根据当时的文献和传说编纂而成。著作年代约在公元前234年至公元前228年间(陈梦家《〈世本〉考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到了汉代,司马迁《史记》、史游《急就篇》、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应劭《风俗通·姓氏篇》等著述都对姓氏及其源流进行了记述、分类及研究。但在上述著作中,都没有关于幺姓和么姓的记载。一直到了南北朝时期,幺姓和么姓才首次出现在何承天所著的《姓苑》一书中。

何承天(370—447)是南朝宋时的著名思想家、天文学家,博学多才,著述颇丰。宋太祖任其为御史中丞,编写国史,并为皇太子讲授《孝经》。何承天编撰的《姓苑》一书,对幺姓和么姓分别作了记述。这一记述,使我们了解到,在南北朝时期,幺姓在开封已是名门望族。按照《周易·系辞传》中“来往不穷谓之通”的解释,当时的幺姓和么姓之间有着长久的密切来往。根据《姓苑》的辑佚本估算,《姓苑》记载的姓氏仅有400多个。所以幺姓和么姓在当时已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根据何承天生活的年代推算,《姓苑》的成书年代应在公元447年以前。这说明,幺姓和么姓在公元447年以前就已经出现,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关于幺姓和么姓的关系,《姓苑》注明了“相通”。到元朝,熊忠于大德元年(1297年)编著的《古今韵会举要》记述,“幺,今俗作么”;明朝陈士元编著的《姓觽》一书记述,“幺,一作么。《千家姓》云:开封侯”;《康熙字典》记述,“幺,俗作么”;《现代汉语大词典》记述,“么,同幺”;《姓典》记述,“么为幺之俗写”。以上事实说明幺姓产生后,民间就逐渐把“幺”姓俗写为“么”姓。两个姓其实就是一个姓的两种写法而已。而“么”的写法是在“幺”姓出现之后。

关于幺姓和么姓的起源,到了近代又有新的发现。清代文献学家张澍毕生倾力姓氏研究。其著《姓氏五书》,将古碑刻、古印谱、方志等收入,丰富了姓氏数量。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甲骨四堂”之一罗振玉,在其所著《玺印姓氏征》中记述,“汉印有幺福、幺安”。这一证据说明,早在汉朝,幺姓就出现了。据此可断,幺姓的起源时间,应在公元220年以前,距今已有1800多年。

关于幺和么的读音。在古今典籍中幺的读音为yāo。而么字,在作幺姓的俗写时,其读音亦为yāo。1956年汉字简化字总表发布后,麽简化为么,么字始成为多音字。么作为姓氏使用或词义为幺时,如么妹、么叔,仍然读yāo;在作为麽的简化字时读mó。值得一提的是,在《姓源》中有“‘么(麽)mǒ’,‘摩梭人汉姓’,‘么加利,摩梭人,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少数民族教学与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的内容。摩梭人,属少数民族纳西族的一支,现居住在云南省西北的丽江市泸沽湖畔,人口约5万。摩梭一族的姓虽写作“么”,但读音为“mǒ”,和汉族的么姓没有关系。《姓源》把么加利作为摩梭人记述,亦属一误。么加利,原名么嘉利,汉族,山东冠县李才村人,现在西南师范大学从事教研工作,和摩梭人没有关系。

本文将幺姓和么姓的起源确定为汉朝时期。但幺姓和么姓在汉朝或汉朝以前是怎么起源的,目前笔者还没有掌握考证、研讨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可靠资源及历史线索。围绕这一问题,目前社会上流传着若干民间传说。如“生序说”认为,周文王姬昌正妃太姒嫡生十子,其中最小的叫季载,人称“老么”,后封聃国(亦称沈国)国君。聃国被蔡国所灭后,后人以沈(古时沈、聃同音)或以么为姓。“避难改姓说”认为,么姓出自公姓,一支公姓族人,因故避难,将公姓改为么姓。凡此等等。对这些无据可证或证据不足的传说,既不能轻易认可,又不能一概否定,只能在进一步调查掌握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考证。

山东冠县么氏家族

和河北唐山么氏家族的历史渊源

2020年,我国进行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笔者查阅数据得知,全国各地都有幺姓和么姓居民。其中幺姓人口总数近2000人,么姓人口总数55000余人。该次统计还表明,全国幺姓和么姓人口最多的是河北省,共有2万余人,第二名是山东省,7200余人。

笔者在对幺姓和么姓的调查、考证、研究中发现,目前全国幺姓和么姓有两大家族,一是山东聊城冠县么氏家族,二是河北唐山么氏家族。这两大家族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冠县么氏家族,主要聚居在东古城镇的南么庄、北么庄、李才、乜村等十余个村中,共有6300余人。冠县《么氏族谱》记载:始祖“从善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铁条乌鸦窝洪武年间迁于馆陶县陶邑”。又据《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九所述: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部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可以断定冠县么氏始祖么从善是明洪武二十二年,即1389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到冠县南么庄村的。河北是全国幺姓和么姓人口最多的省份,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唐山市丰润区、丰南区、路北区等地的几十个城镇及乡村。丰南区清庄湖么氏家族是唐山市最大的么氏家族,共有5000余人,分布聚居在清庄湖、么家铺子、东刘各庄、西刘各庄、么家庄、么家泊等村庄,其共同始祖为么忠。么忠的坟茔和家庙原在清庄湖村东,“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笔者把冠县《么氏族谱》和唐山东刘各庄、西刘各庄、刘各庄、么家庄《么氏族谱》放在一起,进行了反复比对考证,发现“么忠”和冠县《么氏族谱》中的第七代族人“么钟”是同一人,从而做出了河北唐山清庄湖么氏家族是山东冠县么氏家族后裔支系的判断,并进一步在五部《么氏族谱》中,找出了与上述判断有关的六点证据。为了进一步考证冠县么氏家族与唐山清庄湖么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冠县南么庄么氏家族代表于2024年4月赴唐山清庄湖,参加了双方共同举办的“幺氏和么氏文史研讨会”。7个村的么氏家族代表一致认为,唐山清庄湖、么家铺子、东刘各庄、西刘各庄、么家庄、么家泊的么氏家族都是从冠县么氏家族迁居唐山的么氏支系,其共同祖先是么从善,属于一个大家族。全体与会人员表示,下一步要加强么氏家族之间的联系、交流与合作,为兴家族、昌社稷、振中华作出更大贡献。

2024-12-23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2320.html 1 幺姓、么姓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