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记录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o

我童年时的春节

编者按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2025年蛇年,我们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从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到成功申遗,春节俨然已成为“世界性节日”。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共享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醒目符号。对于亿万中华儿女来说,它不仅是一个节日,也是寄托情感的重要载体。贴春联、吃饺子、守岁、拜年……一家人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春节拥有赓续不绝、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在一年又一年的接续传承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连接。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年的方式也发生了许多改变。然而,留存在记忆深处的旧时年味,依然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就会唤醒深藏于内心的浓郁乡愁。

今天起,我们特别开设“口述·旧时年味”版块,透过不同作者笔下记忆中的过年场景,重温旧时年味,一起感受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春节文化。

□ 刘洪山

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喜可贺。当下过春节,仪式简化了不少,传统的春节是怎样过的?当然,各个地方风俗不同,城乡不同,村与村也有异。我今年91岁,今天向大家讲述一下我童年时,也就是80年前老家柯针寨村(今开发区北城街道柯针寨新村)过春节的流程、仪式。

春节一般是从农历十二月初八,即腊八节开始的。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了。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在初七这天,大家削好枣树枝条,枝条的圪针上插约2厘米长的高粱瓤子,制成枣树形,初八早起插到粪堆上,寓意来年枣树长得更加旺盛;一些人家做腊八粥,一般是用枣与黄米,或再加点豇豆、绿豆等自己种植的东西做成。中午端着做好的米饭往枣行里的枣树上抹,可能是上供,也可能是庆祝枣树节。

腊八以后,即使闲了一冬、熬过了一年的人们,为筹措过年花费而倍感压力,多数人对过年还是有着极大的兴趣。各家开始准备年货,一方面磨面,碾米,轧黄米面、绿豆面,换油、换酒;一方面将粮食、柴草、鸡羊猪等想各种办法变现,买祭神、祭祖和年后招待亲戚的荤素副食、蔬菜。妇女们蒸制花糕、枣山、财神饼、馒头、米面团、黏窝窝及粗面大蒸饺、菜团等面食,都蒸得成缸、成囤,得够吃整个正月。同时炸丸子、藕盒、地瓜盒,蒸焖子,炖肉,准备的食材得够祭祖和待客的。再就是置备祭奠用的香、黄表、元宝、锡箔、鞭炮、冥纸、蜡烛、神像、门神和写对联、神码(为没有像的神写牌位)的红纸等。

过小年、辞灶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这天晚上先用黏糕、黏窝窝给灶王爷上供,意思是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不方便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浪费粮食的现象,以防降灾惩治百姓。将揭下的灶王像,连同用草扎好的马、马吃的草料等点燃,一家人跪拜为灶王爷送行,并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带来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日子。

从腊月二十三起,各家都清理院子、打扫房子,写对联。准备迎接神灵、祖先,年后接待亲友。清除胡同、院子中积累了一年的垃圾、杂物,将一冬天的积雪都运出去。因房子少且窄狭,多数家庭住宿、做饭、存放东西都在一个屋里,一年来积攒到屋顶的灰垢、污油,物件上的尘土,平常难打扫,这天就会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把全部能移动的东西都搬到院子里,从房顶、墙壁到地面都打扫一遍,然后再把东西搬回安置好,一般得需要多半天的时间。

村里能写字的人少,大家都会把写对联的红纸往会写字的人家里送,这些人往往一写就是好几天。

孩子们筛香灰、装香炉、糊灯笼;削柏树枝捆绑成把挂到门框上准备给门神插香……

除 夕

除夕当天下午各家都贴对联、贴门神、供神像,将家堂轴子挂正房中央,摘掉神主外盒安放在条几上,安放好香炉、蜡扦子,挂上桌围。贴对联、门神像时,大家都会把上年残留的对联、门神像刮干净再贴上新的,说刮不净小孩容易“皮脸”。

那时的蜡烛是小作坊生产的,石蜡还没有,是用苇秆缠上棉花做蜡烛捻子,蘸融化的蜂蜡和牛油,冷却后再蘸,蘸到适当大小时削整成形,再蘸一层红颜色的蜡。底部有苇秆孔,可插到蜡扦子上或灯笼里;也有人买瓷或铁制蜡烛形的灯,可穿捻灌油插到蜡扦上代替蜡烛。

男人打烧纸、“花纸”,就是用圆木刻制的制钱印模在烧纸上打印,意为将纸变成钱;再将打好的纸划开,三张或四张折成一叠,以便分散燃烧。那时的烧纸长约30厘米,宽约10厘米,100张为一刀,过年也就是买两三刀。妇女们则会包饺子、摆供、准备菜肴。

家家都会将院子打扫干净,水缸担满水。

临近天黑,各家的老少爷们儿都带着鞭炮、香、烧纸去先祖墓地或朝那个方向放炮烧香烧纸磕头,邀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鞭炮都是当地产的,直径约八九毫米,四五厘米长,每挂鞭炮大约19个,特制的45个,包括一个没药的炮筒充数。请祖宗回家后,摆上供,点着蜡烛,烧香烧纸,全家磕头。然后,男人们手持点燃的香,到同宗各家,一户不落地散香,意思是给各户回家过年的先祖请安致敬。

散完香,置酒菜端到近支长辈家,在家堂轴子前餐饮辞旧,好像子孙们在先祖面前团聚。结束后,各自回家抱湿柴在灶门前点火 烟,谓“火烧火燎 祟”,祈求除掉来年灾患。

有的家庭在院子里栽高杆或在大树上绑滑钩,拴上绳把灯笼拉到天空,谓“天灯”。据说姜太公封神时封到最后,竟忘了给自己留位子,便自封天灯底下是自己的位子。平常“太公到此,诸神退位”,也就是给他让位。但这天夜里“诸神下界”,各就各位,享受人间祭祀,太公就只能到天灯底下自己的位子上享祭祀了。

除夕夜里各家神案燃香不断,至午夜,各门大开,天帝龛天帝爷前,锅灶门上灶王板灶王爷前,里间屋菩萨奶奶、关帝财神爷合一的神案前,牲口圈的马王爷牛王爷供板前,堂屋左窗台的宅神爷处等神案灯烛齐明,根据传统“神三鬼四”摆供,天帝等处摆三或五碗,祖先处摆四碗。烧香也是这样,唯灶王处是两炷香,谓“灶王爷担不得三炷香”。再是财神爷专供“财神饼”,灶王爷专供“枣山”,其他都是花糕。还将蒸制的“驮有元宝的刺猬”头朝外放到门砧上。开始煮水饺,斟酒、烧纸、上香、放炮,全家向各神位、先祖神位破供,泼酒跪拜磕头,谓之过年。祭祀完,将“刺猬”回过头,意为驮回财来。

然后人们再端着供,拿着香、黄表去土地庙烧香磕头。

接着持香、黄表前往族人家祭拜请来的泰山神画像。

有大人担心孩子生病长疮,领着孩子去厕所给疮神爷磕头;有担心孩子长不高的,叫孩子去摸事前选好的椿树,给椿树王磕头,手摸着椿树嘴里念“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我长高,你长粗了做檩梁,我长高了孝爷娘”,围树转三圈、念三遍。

家里的后辈依次向长辈磕头拜年。

当时还时兴测雨豆,就是把一节秫秸劈开,由上往下按月将豆粒摁入秫秸瓤里,合上秫秸用线绳缠紧,泡到水缸里,次日捞出解开线绳,代表某月的豆粒泡泛,表示当月雨水多,如果是干粒就表示没雨。

初一拜年

初一天刚亮,男人们由同宗近门到远门、再到庄乡,逐户拜年。到各家先向祖先牌位磕头,再给这家由长至少逐个磕头,直至给哥嫂辈磕完为止,往往磕到下午才能拜完庄乡。到各家拜年时,这家如有与拜年人同辈或是晚辈的人在场,就陪拜年的人一起去别家磕头。拜年的人在路上相遇,便拱手口诵“发财”。

妇女们梳洗打扮,穿上新衣,年轻的头上插花,由老年人带领到院里近门磕头拜年。新娶的媳妇,由婆婆或嫂子教导对诸长辈的称呼。

初二扫财、抢财、送祖先

初一这天,地上多脏都不扫,不往外倒垃圾、泼水,称家里的财不得扫走、倒走。初二天不亮,人们就从大门口开始,往里扫院子、扫屋,意思是把财往家里扫,谓之扫财;抢早去井上担水,谓之抢财。

从这天起各家不空锅,饭后锅内都盖着干粮,谓“压锅”。

抢财后,各同姓家族聚到一起到林上上坟。即已过完年,送祖先回墓地。我们村里刘姓家族人数最多,每年都敲锣打鼓吹奏喇叭欢送祖先。先到来此建村的始祖老林,不论有无后人给所有的坟茔都先压坟头纸,再放一叠纸,谓之散纸,然后燃纸、放炮。因无墓碑,由族长带领,先介绍墓主人是谁,辈分长者在前,幼者在后,按墓主人的辈分次序逐个磕头。祭完老林,再分别到迁出的各林散纸、磕头。

初二这天,有先人去世未过三年的,亲戚朋友都来,中午置供到坟上祭奠。

初三串亲戚、玩玩意儿

初三开始,按隶属关系远近、长幼次序,逐一串亲戚拜年。这天先到新娶媳妇娘家,次日到姥娘家,再次到舅、姑、姨家,姐妹婆家,姑奶奶、姨奶奶家等亲戚家。除给亲戚全家拜年外,亲戚还领着到其本家近门按辈分逐一磕头。那时妇女去娘家一是脚小走路难,二是还带着孩子,有条件的家庭就会套牛、马车,有的则骑驴,其他都是步行。家里青壮年多的分头串亲戚,一天只能拜一村的亲戚,青壮年少亲戚多的户家要拜到正月十五,自嘲说“拜年拜到初七八,也没馍馍也没汤儿”。拜年的礼品有的是十几个馒头,有的是两包糕点或挂面,对方往往回赠一块花糕。老年人一般不去拜年,而是在家里接待亲戚。

当时,庙宇是每个村子必有的,人们相信幸福安康由神赐予,妖魔邪气由神震慑,送人鬼魂去阴曹地府由神接送,传说一个村子如没有神就会有妖魔鬼怪来主持这个村的一切。因此,每个村都有庙。当时我们村的土地庙在村西头路南,庙屋的面积约四平方米,底部是填实的底座,半腰是向南开的庙门,内供土地爷一尊、土地奶奶三尊和判官、小鬼各一个。土地爷约半米高,小鬼约三十厘米高。

庙周有十几平方米的砖铺庙台,庙台下是丁字形村街的路口,每到临近春节,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节前,男孩子们提了油罐、袋子挨家为土地爷敛灯油钱,有油的给一两勺油,没油的给钱或给瓢粮食,卖了粮食买黄纸、香火。黄纸上写对联,一般是“祈四时风调雨顺,祷八方国泰民安”,横批是“天下太平”或“五谷丰登”等,除夕贴上。当天,人们还会找有豁口的碗用绳吊起来,挂到庙里檩条上,用棉花搓成灯捻,添上油点着,通夜长明。因为有灯亮,男孩女孩们多集中到这里,拍手唱歌、讲故事,有说有笑。不少人打着灯笼来比赛谁的亮;有的带了鞭炮、雷子、二踢脚、礼花,你放了我放,很是热闹。

每年“场光地净”的秋后,只要有人提议筹点钱搞个玩意儿,就有小伙子拿了布袋挨家敛粮食,这家给一瓢、那家给一碗,就凑起一两袋子杂粮,卖了当花销。青年人自发敲起锣鼓,自做道具,踩起高跷,玩起花船、老汉推车等玩意儿。从初三晚上开始,大家白天串亲戚,晚上玩玩意儿;如果自己村没有组织玩意儿,就请外村的来演或去外村看。

初五包饺子

初五这天各家包饺子,给门神上供,朝挂在门框上的柏树枝插香、磕头,说是给门神爷过生日。一般大门上多贴秦琼、敬德,正堂门上多是天官赐福、五子登科,偏门上多贴二郎神、哪吒,但究竟谁才是门神,没人能说清。

正月十五春节结束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人们会自制元宵、包水饺、烧香上供、放鞭炮。各家祭奠完,收起家堂轴子,神主入函,烧天爷爷像,不再压锅。如不烧天爷爷像,据说会把这家吃穷了。

这天晚上,习惯观面灯。面灯是用除夕夜包饺子留下的面块捏成,按月捏角,如果是闰年就捏十三个角。中间用秸秆缠棉花做捻,添上油点燃,用托盘端着面灯,照遍家里的各个角落,以示灭掉各种邪恶、秽祟。然后将面灯放置在正房大桌上,观看灯捻烧的灯花,花大象征年月好,花小象征灾害多。次日再把面灯放到锅里蒸,看灯碗里的蒸馏水——如水多预示雨水丰沛,如水少预示天气干旱。也有的人家这一年有几个月捏几个灯,按代表的月份捏角,观察各月的灯花、雨量,给心理一个安慰。

春节各项娱乐,也于这天停止。

(有些文字涉及方言,仅用其音)

2025-01-14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3645.html 1 我童年时的春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