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闸诗话
□ 祝伟康
明代重视河运,尤其是定都北京后,为满足京城所需,更是花费大力气浚通京杭大运河。清代因袭明制,中前期对河运也是非常依赖,所谓“廪官饷兵,一切仰给漕粮。是漕粮者,京师之命也”。临清因为处于京杭大运河的咽喉要地,得以繁华数百年。可是,北方运河因为地势高低、水源匮乏等问题,不得不广泛修建闸坝,用来控制水流、保障通行。由于闸多,以至于会通河还有个“闸河”的名字。
运河临清段,闸坝数量也不在少数,尤其是临清闸、会通闸等大闸,更是南来北往船只的必经之所。加之临清不仅有闸,还有钞关需要抽税,因此船只必须在临清停棹,舣舟靠岸,依次通行。有了这一缘故,本来急匆匆的行程,不得不在临清慢下来,从而勾起文人墨客的各种心思,让他们留下了很多诗作。
有心态悠然,不急不慌,颇具闲情逸致欣赏美景的。明代诗人吴宽,南直隶长洲(今属苏州)人,成化八年(1472年)的状元,后来官至尚书。他在路过临清的时候,就写下一首名为《柳梢青·临清晚泊》的词:“画鹢高飞。长河作带,细柳成帷。晚睡初醒,棹歌声起,错认南归。”有高飞的鸟、长长的河,河边如同帷幕的柳树,以及船外传来的歌声,让诗人错把临清认作江南故里。出船一看,“清源城郭旁围。望道上、行人未稀。油壁香车,红泥细酒,故土全非”。清源是临清的别称,这个地方,人很多,香车、美酒都不少,只不过不是故乡罢了。由文字可以想见,明代中前期的成化、弘治年间,临清已经是极为繁华的所在了。
也有心态焦急的,或是着急回乡,或是着急入京,结果阻滞在临清闸外,内心焦躁。金庸的先祖查慎行,是清初较为著名的诗人之一,一次坐船过临清闸,结果等待了十天,才得以放行。他在《阻闸十日始得渡临清关》一诗中说:“明知前路方多闸,且喜今朝已渡关。荠菜花开春事了,荒城十日鬓催斑。”尽管明知前路还有很多闸,但依旧心情愉悦,因为总算过了今天这个闸,要知道这十天的等待,荠菜花都开完了,春天都快结束了,头发都快愁白了。
此外,还有停舟饮酒的,呼朋引伴,深得其乐。明代诗人程敏政,成化年间的进士,后来因为主持会试时,疑将考题泄露给唐伯虎被人弹劾,以致下狱。他过临清闸时,就忙着见朋友、见乡亲,《临清饮提督兵备潘廷玺宪副家》《留别临清诸宗戚之客寓者》等诗,便是佐证。其中,留别宗戚的诗中说:“北去南来第几番,每劳贤辈候清源。登舟一见非生客,把酒相看即故园。”诗人几次路过临清,都有同宗亲戚在此等候,登船所见都是熟人,以至于把酒言欢之际,以为回到了故乡。程敏政是徽州(今黄山市)人,何以有如此多的亲戚在临清呢?原来,当时临清商业发达,长袖善舞的各地商人会集于此,以徽商为最多。明朝人谢肇淛曾说:“山东临清,十九皆徽商占籍。”当时临清有几个大姓,如汪、程等,都是迁居于此的徽商。
至于因为停舟又遇雪、遇雨、遇风、遇故人,得家书、得廷报、得讣闻等情形,这些诗人所作的诗词就更多了。诗人们各抒胸臆,这里不再赘述了。但有一种比较特别,可以着重说一说,就是对管闸官吏的厌恶。因为迟滞于旅途,诗人们的心情很不好,再遇上当时那些狐假虎威的官吏,更是义愤填膺。明朝的顾清,就有一首《临清候闸自辰踰未都水闭门而镇守中人饯其同官于河下》,翻译为现代话语就是“在临清等船闸开放,从早上七八点等到下午两三点,一直关门,但是管闸的太监却和他的同事一块在河边大吃大喝”。顾清是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弘治年间进士,最恨权阉刘瑾,因为惹恼了刘瑾,顾清还被贬官。在临清,看见太监如此胡作非为,自然生气。他说:“舟出清源万马奔,斜阳舣棹自清晨。主人谢客关河闭,惭愧金珰贝带人。”金珰、贝带,是汉代宦官所佩戴的饰物,用来指代太监。诗人自诩文人风骨,却不如这些太监,因此说“惭愧”。明末清初的诗人王揆在《临清阻泊》中就说:“河渠启闭问官程,闸吏威尊阻客行。”只不过去问问开闸关闸的时间,结果管闸小吏“威尊”,就是不放行。至于因故在临清闸受辱的,诗人更是破口大骂。清代的徐元文,是顺治十六年(1659年)的状元,哥哥徐乾学、徐秉义是康熙九年(1670年)、十二年(1673年)的探花,号称“昆山三徐”。因为贬官,徐元文路过临清,被搜检一通,还被官吏索贿。他回家后作《临清关歌》,其中几句说:“河梁但深闭,关吏尊如帝。穿鼻由他人,关吏贱如隶。凶饕不可量,关吏贪如狼。自言久饥饿,得食须饱尝。血人口不吐,关吏暴如虎。”
当然,也有诗人会感叹河闸对于漕运的重要性,关心国计民生。比如,明代的谢迁,在临清遇到了大雪,非但不着急,反而高兴。《泊临清遇雪》中说:“秋来久不雨,煖气乖深冬。来牟阂生意,渴望怜村农。素心重忧国,所愿年时丰。如今兆三白,庶矣苏疲癃。”秋后不雨、冬季气温又高,这对农作物可不友好,总算下雪了,希望农民能略苏困窘。清代的彭孙遹,在《临清闸赠赵佥事》中说:“上下千余里,转输百万石。此闸如咽喉,能使仓廪实。宣泄苟失宜,毋乃病国脉。国家设监司,河渠有专责。”运河上下千里,承担着运输漕粮的重要任务,在临清这里设闸,如同咽喉一样,对于漕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管理不当,一定会伤及国脉。
爱好写诗、一生诗作超过四万首的乾隆皇帝,多次路过临清,自然也要写诗。《临清舟次杂咏·其一》就说:“南来一水贯城 ,北去三朝川路循(乾隆自注:水路三程,便至德州,由陆路,旋跸)。历遍山东五十闸,节宣深计缅前人。”前三句浅白易懂,最后一句略费些心思,但细品就觉着索然无味。节宣,是调节水量的意思。意思是,前代古人设计的闸,能起到调节水量的作用,真是让后人缅怀他们啊。
值得一提的是,《临清舟次杂咏·其二》说:“板闸洪波泻吕梁,云缘蓄水灌溪塘。”他自注说:“临清设砖板二闸,以节宣南来之水,舟行递进,上闸启则下闸闭,俗称灌塘。因其地势建瓴,蓄久而启,流颇湍急,舟非牵挽不能过也。”临清闸是调节水量的,上闸开、下闸关,这叫灌塘。因为这里地势高,蓄水到一定程度再打开闸门后,水流十分湍急,如果不让纤夫牵拽,船只很容易倾覆,难以过闸。
在临清过闸的奇特经历,让乾隆皇帝久久不忘。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乾隆皇帝游北京静明园影湖楼,那里也有个船闸,也需蓄水放水,他感慨说:“目难容瞬意难思,倏过水门半里移。记得前番翔凤艇,临清闸更迅于斯。”(《泛舟出水门遂至影湖楼·其二》)坐船过这里太快了,一下子就出去水门半里多地,想起以前的南巡御船叫翔凤艇,过临清闸的时候比这更快!5年之后,乾隆皇帝再游影湖楼,还是感叹道:“闸口凭高下放舟,迅驱驰峻阪相侔。临清安福舻之迅,较此还赢十倍遒。”(《出闸墙至影湖楼·其二》)船在这里出闸,实在是太快了,但是想起来坐着御船安福舻过临清闸,比现在快十倍还要多!
(图片由作者提供)


鲁公网安备37150202000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