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3版:人物
放大+  缩小-   默认o

履职尽责的“护绿人”张向军

30年守护 换来水城绿荫繁茂

3月11日,在东昌西路英雄广场绿地,张向军在撒种草本植物花卉

文/图 本报记者 许金松


3月11日,初春的水城阳光和煦,春意萌动。

头发花白、脸庞沧桑的张向军漫步在东昌路上,仔细查看着每一处苗木的情况。哪些该浇水,哪些该修剪,哪些有损伤……他仔细做着记录。

“看,长得多高,多漂亮,它是我亲手栽植,看着长大的。”走到一棵已2米多高的石楠前,张向军自豪地说。

张向军,53岁,作为东昌路绿化负责人,多年来,像这样每天巡查记录,养绿护绿,便是他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草木无情人有情。“东昌路上的很多苗木都是我看着长大的!”张向军经常向别人念叨:“它们就是我的孩子,每一棵都是我的心头肉。”


他有永不服输的精神


时光留给张向军的22岁记忆,是这样一个场景:他在桌前静坐了许久,面前是一封家书,信中的文字概括起来,就是“盼归”二字。到底该如何选择?

时隔30余年,他依然不后悔当时的决定:尽管军校保送的机会难得,但家中老人需要照顾,他不想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滋味。

1991年,张向军转业来到聊城城市园林管理处(现为聊城市城市园林管理服务中心),一直在一线从事园林绿化养护工作。

对他来说,角色变了,初心未改,30多年来,他还把自己当成一个兵,直面现实,永不服输。

经验不足,学历不高……从部队到地方,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部队里本就是优秀士兵的他,从来不觉得从零开始是一种负担。

“别人能做好的,我同样能做好!”他憋着一股劲儿。


他有勇往直前的干劲


2002年,聊城开始打造江北水城这一城市品牌,此时的张向军,已经有10余年的园林一线工作经验,成为人人称道的工作能手,能担起各类绿化项目的施工任务。

张向军说,此前的东昌路绿化品种单调,绿地景观不足。从2002年开始,聊城开始向着四季有绿、三季有花,一路一景的目标迈进。

丰富苗木品种,提升绿地水平。大到每一块绿地的修整改造,小至每一株苗木的修剪处理,哪个生长阶段用什么样的工具……这些问题看似不大,但专业性极强,张向军对此有着近乎严苛的执行标准,周密地安排着一切。

在行道树国槐栽植项目中,为确保效果,他提前两周就扎根在施工现场,带领团队开展前期准备工作。遇事他总冲在前面,专挑最难最麻烦的活干。等到苗木运来时,他已经连续48个小时没休息,虽然有点狼狈,但栽植现场井井有条。把最后一棵苗木送进树穴后,来不及欣赏自己的“杰作”,疲劳的他扎进工程车里,沉沉地睡着了。

因为东昌路绿化提升改造工作表现突出,当年,张向军被2002中国江北水城(聊城)文化旅游节组委会授予先进个人称号。


他有苦干实干的成绩


2011年,位于东昌路的英雄广场迎来了一次升级改造。绿化工程约16000平方米,共栽植白皮松、石楠、银杏等名贵苗木约1700棵,这是张向军第一次接受如此大规模的绿化任务。

他为此下了多少工夫,如今已经难以统计,但很多同事还记得当时他说的一句话:“再大的事可以分成无数个简单的小事,只要肯用心,不怕任务难。”

在某一个时刻,张向军曾面向革命烈士纪念堂,心潮澎湃。他一直向往着能像先烈们那样报效祖国,而此刻,他想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完成心愿——让每一棵苗木都能以昂扬的姿态去陪伴先烈。

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心愿。这次项目之后,他如同“开了挂”:2011年至今,所有他经手的绿化施工项目,苗木成活率达到100%。

2014年,对东昌西路绿化带两侧绿化进行提升改造,共栽植石楠、木槿、丁香等苗木约5000棵,这是首次在冬季栽植南方苗木。在他的带领下,寒冬腊月和工人一起对这些苗木一棵一棵地进行防寒保温,次年春季,所栽植苗木的成活率达到了100%。2016年冬季,张向军负责对运河广场周围绿化升级改造,共栽植大型乔木法桐、白蜡、国槐300余棵,全部移植成活。


他对家人有愧疚


可又有谁能知道,100%的成活率背后,是他付出的更多努力。

舍小家为大家,这些年来,张向军感觉最亏欠的就是妻儿。一次,他正在医院陪伴患病的妻子,单位的电话打来,两口子一个默契的眼神后,他起身就走;还有一次,在灌木丛中忙活的他,都没听见孩子在路对面喊“爸爸”;孩子上高中时的关键时段,他未能尽到一个父亲陪伴的责任……这些点滴,让张向军每每想起,心酸不已,充满愧疚。

一张张闪亮的城市名片响彻全国。30年弹指一挥间,聊城已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如今,张向军依然在园林一线奋战。

2022-03-14 履职尽责的“护绿人”张向军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422.html 1 30年守护 换来水城绿荫繁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