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知府魏潜事略
□ 耿振军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改东昌路为东昌府。洪武初年,何人担任东昌知府?笔者查阅几种不同版本的《东昌府志》发现,洪武二十五年(1392)之前的东昌知府均失载。后查《明太祖实录》,其中记载,“洪武四年五月,以魏潜为东昌知府。”在阅读宋濂《文宪集》时,笔者又发现《送魏知府起潜复任东昌序》一文,方知魏潜连任两届东昌知府(每届三年),政绩显著,深受百姓欢迎和爱戴。
一
魏潜,一名起潜,字源启,浙江桐庐至德乡白石庄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进士,历任尚宝寺丞、山东东昌府知府。他与宋濂是同乡,又同在翰林院为官,交往甚厚。宋濂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元至正二十年,朱元璋请宋濂为儒学提举,兼任世子朱标的师傅,并修撰起居注。后朱元璋设礼贤馆,宋濂入馆任职。在与魏潜同在翰林院为官时,魏潜请求这位文章大家为自己的曾祖父魏新之撰写墓志铭,宋濂特别仰慕魏新之的才华,欣然从命。在文章中,宋濂不仅对魏新之作出很高的评价,还特别指出了自己与魏潜的关系:“洪武三年秋八月,京畿多士较艺于乡闱,予时被旨与魏君潜与闻考试事。既入院,复同馆舍,每阅卷相与共论定,所见颇吻合。”
洪武四年,魏潜始任东昌知府,三年政满,因政绩优异,顺利通过考核。后魏潜于洪武八年复任东昌知府。为了送这位好友走马上任,宋濂为之写下《送魏知府起潜复任东昌序》,热情讴歌了其在东昌的所作所为。仔细研读宋濂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魏潜在东昌府的政绩是非常突出的。
首先,“给舟车刍粮”,为朱元璋北伐供应粮草。元末明初,东昌正当燕齐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元代会通河疏通后,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这里即成为京师之咽喉。元朝在此设东昌路总管所,置重兵镇守。洪武元年二月丙午,征虏副将军常遇春率师自济南取东昌。数日后,常遇春率兵攻克东昌。此后,东昌成了北进灭元的“前敌指挥所”。“庚申,大将军徐达檄济宁运粮一万石、徐州二万石俱赴东昌”。七月丁酉,“大将军徐达檄都督同知张兴祖、平章韩政、都督副使孙兴祖、指挥高显等,将益都、徐州、济宁之师会于东昌”。闰七月,“大将军徐达等师次临清,遣人诣东昌趣都督同知张兴祖等以师会”。八月,“遣人诣东昌,诣平章韩政分兵守陵州”。韩政,河南睢州人,洪武元年授荣禄大夫,山东行省平章政事,驻东昌,洪武二年封东平侯。后练兵于临清,洪武十一年卒,追封郓国公。
洪武三年,明军第一次北征大漠。洪武五年正月至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又命徐达对北元进行征伐。徐达十万大军屯驻州境达数月之久。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时的后勤供应成了各地最大的任务。魏潜出任东昌知府时,恰值“大将军徐公统十万雄师北征漠北,屯驻州境者三月。起潜给舟车刍粮,皆无乏绝”。可见,作为知府的魏潜积极配合徐达的军事行动,组织人马和舟车,给部队运送粮草,很好地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为北征立下了大功。
其次,医治战争创伤,抚辑创残之民。元末明初,多方势力在此角力,硝烟四起,东昌饱经战争之苦,满目疮痍,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仅元至正元年(1341),山东、河北等地就发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元军在两淮及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决战期间,给当地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在东昌,先是元军与红巾军展开的“拉锯战”,后是朱元璋大规模北伐。元至正十七年九月,元顺帝命纽的该加太尉,总诸军守御东昌。当时田丰奉毛贵之命率兵来攻东昌,被纽的该击退。元至正十八年二月十八日,纽的该听说田丰再次领兵逼近东昌,于是带兵弃城而去。田丰于元至正十八年二月二十日占领东昌。元至正二十一年六月,元将察罕帖木儿率兵从山西出发东征,七月三日,攻克东昌。是月,收复冠州。八月,东昌杨诚等皆降。于是东昌路官署所在地聊城又被元军掌控。元至正二十八年二月十二日,常遇春率兵攻克东昌,元守将申荣、王辅元战死。《明史·徐达传》载:“遇春下城邑不能无诛戮,达所至不扰。”战争给东昌带来的是血腥的记忆和无尽的创伤,魏潜上任之初,便将抚辑创残之民作为主要任务,安抚民心,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深受当地人民欢迎。
再次,防灾减灾,发展生产。由于当时黄河、淮河多次决口,中原之地淹没州城、村寨甚多,漂没民居无算,百姓死亡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灾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元至正元年至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元末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大蝗灾也频频而至,从元至正元年至二十五年,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山东、河南多地出现“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同时,危害极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以及南方诸省。面对这种情况,魏潜带领当地人民积极防灾减灾,取得了一定成效。宋濂说,东昌府邻郡蝗灾大集,庄稼被破坏得非常严重,而东昌府没有受害,这不能不说是魏潜的功劳。
二
正因为魏潜恪尽职守,爱惜民力,当他第一届任满回朝时,老百姓才争相“攀辕卧辙,有至泣下者”;当听说他又重回东昌任职时,“垂髫之童群然迎拜马前”,“黄发鲐背之翁,宽衣博带,相与聚首”;老百姓“箪食壶浆,争迎于道周”;“岩谷之士,方外之徒,闻起潜之至,皆欢欣鼓舞”。
另外,魏潜在任时,恰逢陈镛在东昌府大展宏图时。洪武四年六月甲辰,朱元璋下令置“平山卫于山东”,地址就设于东昌,此卫因东昌城内当时有平山而得名。调陈镛自登州来此担任平山卫指挥使。平山卫指挥使管辖五个千户所,率五千六百人。千户所驻东昌、临清、濮州等地。当时的东昌古城还是一座土城,宋淳化三年(992)自巢陵迁来,筑于宋熙宁三年(1070)。经历宋、金、元几百年岁月和战火的洗礼,到明初已破败不堪。陈镛接管东昌军事之后,遂于洪武五年始将土城改建为砖城,以抵御北元的反攻。李廷相《重修东昌府城记略》载:“洪武壬子,守御指挥陈侯镛甃以砖石。周七里有奇,崇尺三十有五,阔杀尺之十有五。为门凡四:东春熙,西清远,南正德,北宣威。城上眺远之楼凡二十有七,前代所谓‘绿云’‘望岳’二楼在焉。栖卒之舍凡四十有八。每门有水门、有吊桥、有潜洞、有暗门。池深二十尺,广加十尺。盖皆拓旧而新之,迄于今是赖。”为了严漏报更,瞭敌望远,又于府城中心肇建光岳楼。光岳楼结构谨严,构造科学。外观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通高约33米。32根金柱穿过楼板,从一层直达三层。面对如此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作为军事指挥的陈镛,固然功不可没,时任东昌知府的魏潜不可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观,他应该是陈镛有力的助手和坚强的后盾。笔者认为,介绍明初东昌府几大工程,尤其是在光岳楼的建设上,应该将这位东昌知府的名字载于方策,给予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垂千古。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