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办公楼前的思念

□ 阴元昆

在我的影集里,有一张半个世纪前,我和朋友在聊城地委办公楼前的留影。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我就会想起这座大楼与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故事。

这座地委办公楼,是20世纪50年代末修建的。它中间有四层,两边有三层,气势宏伟。然而,地委机关一直在古城区,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迁到这里。为了改善办公条件,90年代初,这座大楼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层,中间变成六层,两边变成五层,才有了现在的规模。随着聊城撤地设市,地委也随之改称市委。

说到这座大楼,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彪炳史册的人物——孔繁森。孔繁森,是堂邑镇五里墩村人,1944年出生,1961年应征入伍,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退役后回到聊城,曾担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他响应党的号召,参加援藏工作,任岗巴县委副书记,一干就是三年。1988年,已任聊城行署副专员的他,又一次踏上雪域高原,任拉萨市副市长。1992年,他任期已满,本应回到家乡,可他因为工作需要,又留了下来,到更艰苦的阿里地区任地委书记。1994年,他不幸因公殉职,年仅50岁。

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就在这座办公楼的第二层。1975年3月至1979年4月,孔繁森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我从老前辈玄先昌的回忆录中得知,当时,孔繁森住在光岳楼北老地委宿舍,每天都骑自行车上下班。在上下班的路上,他遇到许多熟人,有的打个招呼,有的说几句话。他的办公室在地委办公楼二楼东边,办公室的钥匙他从来不带,就放在门框上边。他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拖把,除了拖自己屋,还会把二楼走廊的地板也拖完。

孔繁森平易近人,没有架子。那时候,他的家属还在农村。午饭时,他都是到办公楼后边的机关食堂去打饭吃。有时,他拉上家属同是在农村的同事玄先昌,到后边的地委院里找饭吃;去得最多的,是到陈孝忠家里吃地锅大包子。

孔繁森心地善良,乐于助人。那个时候,他的工资只有50多元钱,可他总是慷慨解囊。玄先昌的外甥女生病,孔繁森主动帮助联系结核病医院;住院期间,他多次去看望,并资助钱和粮票。

孔繁森为人周到,交友广泛。他的办公室里经常坐满了人,不是天南地北的好友,就是地委大院的人员。每年大年初一下午,他就拉上玄先昌,到地区医院的郑福增、孙世瑞、李福伍等专家家里去拜年。王国生刚从东阿调到聊城地委宣传部时,住在地委第一招待所,孔繁森叫上玄先昌,到招待所去看望他。援藏干部宋来军、郑经石回聊后,孔繁森率人到他俩家里去看望。孔繁森在部队的老领导倪汉章从哈尔滨来到聊城,返回时,孔繁森让玄先昌把老领导送到泰安。

孔繁森敢于担当,亲民爱民。1975年10月至1976年10月,孔繁森率领工作队,到高唐县赵寨子公社蹲点包村。他骑着自行车,携带一把铁锨,经常到各包村点,与群众一起劳动。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当得知群众在自家院子里种菜,有人以种种借口要拔掉时,他主动和公社领导交换意见,形成共识,保住了群众的劳动成果。

孔繁森尊重老人,关心老人。在高唐县赵寨子公社包村期间,他骑着自行车跑了50多里,去看望同事王克玉的父母。玄先昌的父亲住在地委院内,孔繁森经常到家里去看望;1979年4月25日第一次进藏前,他专门登门向老人家告别。

20世纪80年代末,我调到聊城地委党史办公室工作,办公地点就在地委办公楼的三楼西头。那个时候,孔繁森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我们编撰的党史书籍中,也收录了他的事迹。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考察途中,因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孔繁森因公殉职后,全国掀起了向孔繁森学习的热潮。孔繁森精神也激励着我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如今,我已经退休多年,参加了聊城老干部组织的晚晴联谊社,经常聆听老前辈陈孝忠、玄先昌、刘继孟、郭月才等讲述孔繁森的感人故事。每当从那座办公楼旁经过时,我都会凝视二楼东头的那扇窗户,脑海里浮现出孔繁森生动鲜活的形象。在我的眼里,这座办公楼已经不是一座普通的建筑,因为它承载了我由衷的敬意与沉甸甸的思念。

(图片由作者提供)

2025-03-05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5832.html 1 办公楼前的思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