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记录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o

春灌往事

□张福禄

春风送暖入田间,一年之计事春灌。春回日暖,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小麦开始恢复生机。过完春节,乡亲们便到田间地头查看墒情,开始春灌前的准备。如今,在引黄灌区地头打开低压管道上的水龙头就能浇灌,或是在田间渠道里放上潜水泵或抽水机,水就汩汩流到了畦田。可是,大家或许不知道,以前的春灌方式与现在的春灌有着天壤之别。

在我的记忆中,20世纪60年代,家乡阳谷县农田间没有四通八达的渠道,春灌多是用水车在田间的敞口井中汲水。敞口井用红砖砌垒而成,一般深6米左右,直径在1.5米以内。那时井内水深一般2米左右,所以敞口井成为春灌主力军。现在看来,这样取水灌溉有些原始,但是在那个年代算是最好的取水途径了。当时汲水的主要工具是水车(分立式水车和卧式水车)、辘轳等。水车主要由水车架子和齿轮盘(车头)、铁链、水筒等组成。立式水车高约1.5米,汲水筒4—5米长(可以根据井深增减),直径约0.15米。水筒下插入井中水面以下,上端连接井口上的水簸箕。水筒内外有铁链绕过,铁链上每隔0.5米便连接一个用圆铁板夹住的橡胶密封圈,铁链挂在水车的齿轮盘上,然后将水车固定在井口的架子上,摇动水车齿轮盘上的摇把,铁链随着齿轮盘转动,井水便被封闭在橡胶圈与水筒壁形成的空间内,当橡胶圈随铁链转到井口水簸箕时,水便被释放而流了出来。这样不停地转动摇把,井水便被源源不断地汲出来。不过,这样的汲水方式水流小,浇上一亩庄稼需要半天甚至更长时间。卧式水车一般齐腰高,采用木杠平推或用牲口拉的方式,只要井中有水,就可以一直汲水。还有一种汲水方式,就是用辘轳汲水,不过辘轳汲水一般用来浇灌菜园,或是浇灌小块的自留地,如果是大块农田是不适用的。

那时,我年龄尚小,常跟着大人到田间玩耍,看春灌,看推水车,偶尔也手扶推水车的木杠跟着大人转圈。水车车头上的“闸舌头”随着链轮转动而发出清脆的“当当”声,井水便通过水簸箕流进水垄沟。我有时也跑到麦田,看麦苗在水中渐渐滋润。随着水在麦田里缓缓流动,会听到畦田间发出“滋滋”的声音,这是春日乡村的美妙乐曲。

但是,不论是摇水车,还是推水车,浇地的效率和现在相比实在是太低下了。尽管人们白天黑夜地抱着杠子推(摇)水车,有时多半个春天也浇不完一遍返青水,小麦亩产150公斤就是超高产了。

20世纪70年代初,农村机井建设兴起,生产队也有了柴油抽水机,村里大渠也时常引来金堤河的水,于是乡亲们开始用抽水机汲取河水、机井水进行春灌,敞口井逐渐被填埋。抽水机械的使用与金堤河灌区建设将乡亲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用抽水机抽水,使用的动力一般是12马力的柴油机,因此人们习惯称之为“小十二”。每年过完正月十五,乡亲们便开始给“小十二”进行体检。我村的金现叔是修理抽水机的一把好手,因此村里修理机器的活都交给了他。金现叔修理机器十分专注,他用活口板子、插口扳手、螺丝刀等将机器身上的螺丝一颗颗卸掉,然后将机器的连杆、曲轴、活塞筒等零件拆下来,一一排放到铺在地上的塑料布上。他在盆里倒上一些柴油,对机器零件一一清洗,然后用刮刀仔细地清理活塞筒上的积炭,并对火塞环、密封垫等进行检查。待检修完机器零件后,再逐一查看机器三角带、皮带、皮带油等。将所有部件检查维修之后组装完毕,然后给机器加油试车。金现叔将机器摇把子插入机器插口,用一只手臂摇动摇把子带动机器飞轮转动,随着飞轮转速越来越快,他用另一只手迅速将机器上的减压阀按下,机器顿时猛吼一声,然后就“突突突”地响起来,检修也到此结束。

人们将机器和水泵等装在地排车上运到河边或井旁,就可以春灌了。春灌时一般要有三四个人配合,有的照看机器,有的扛着铁锨沿垄沟来回巡查看护,有的在田间看“趟子”(畦田),一个畦田浇完了,就将水垄沟的出水口改到另一个畦田。机器灌溉的效率很高,只要机井或水渠中有水,机器不停,几天时间,一遍返青水就浇完了。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也分成几个小组,但是当时机器少,一个村庄也就两三台抽水机,机井也少,所以各家春灌要抓阄排号。春灌时机器不停人不歇,有的乡亲半夜拎着柴油到地里等着。黑夜中的田野,抽水机旁的照明灯笼,田间晃动的手电光,夜空中闪亮的星光,成为那个年代春夜的风景。

1989年,陶城铺引黄闸和引黄灌区建成,阳谷春灌和抗旱工作进入新纪元。陶城铺灌区的南干渠、北干渠横贯阳谷东西,支渠、斗渠如网,阳谷近100万亩农田灌溉有了保障。我们村在陶城铺灌区内,每到春天引黄涵闸放水后,干渠支渠水满满,乡亲们在渠边放上抽水机就可以灌溉,浇一亩地用时一般在一小时之内,春灌效率得到很大提升。当时引黄灌区小麦亩产可以达到500公斤,乡亲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进入21世纪,引黄灌区有的地块建设了低压泵站,干渠的黄河水可以通过低压水泵和地下输水管网送到田间。只要用卡一刷,水就从地头埋设的水龙头中汩汩而出。这时,抽水机也早已进入普通百姓家,有的家庭用上了潜水泵,有的家庭用自家的拖拉机带动水泵抽水,做到了节水、节时、省力、省钱,小麦亩产量也超过600公斤。

关于春灌的这些记忆,一直烙印在我的心头。春灌方式的不断转变,也成为社会进步的见证。如今,又到春灌时,那黄河边耸立的涵闸和灌区大渠的水波荡漾、田间的流水汩汩、青苗的拂风摇曳、乡亲的幸福笑脸,绘成了新时代最美丽的田园风光。

2025-03-06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5892.html 1 春灌往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