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自古多“染翰”
高唐 唐艳红
高唐是书画艺术之乡,“人人弄笔墨,户户习丹青”,书画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翻开高唐现存最早的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高唐州志》,你会发现早在大约500年前,高唐就有许多擅长书画者。
“染翰”为古代汉语用词,指书法绘画。在明嘉靖三十二年《高唐州志》中,记载当时高唐善“染翰”者有8人。
卷之一《人物表》,“崔仪,怀庆大使,善染翰”。
是说高唐当时有一位叫崔仪的人,在怀庆府(府治在今河南省濮阳市)任大使(明朝管理制造、税务、仓库的官员),擅长书法绘画。
卷之五《人物传》,“姜广,字文博,任太原府同,以忤权贵,即拂衣归。僻居南村,因以为号,足迹不踏城市者四十年。为人耿介,不合时俗,读书好古文。图绘、染翰及方书杂技,悉有所长”。
这位号南村、字文博、任太原府同知(知府的副职)的姜广,真真体现了高唐人的“耿介”—— “以忤权贵,即拂衣归”。当然,他有他的资本 ——“图绘、染翰及方书杂技,悉有所长”。
“刘魁,字士元,登进士,尹赣榆,多善政,擢御史,巡盐淮扬,人不敢欺。按苏松常镇,弥盗有功。淫雨害稼,抗疏力陈,至今苏汀像祀之。好书画,积至数千卷。所著有《强勉》稿存焉”。
刘魁,现人和街道刘楼村(明朝时村名八里杨庄)人,与其子刘孝俱为进士。刘魁官至监察御史,刘孝官至陕西省按察司佥事。父子俱清廉爱民,政绩卓著,名重当时。
“梁镛,字克宣,登进士授吏科左给事中,迁浙江右参议。为人方直正色,立朝寡言,尚书画谢政,卒于家”。
“张诚,美威仪,善楷书。初入太学,太宗见而爱之,即以为监察御史。后巡按湖广,平五溪蛮,擢陕西佥事。”
张诚不仅仪表堂堂,而且“善楷书”,得到明太宗朱棣的赏识而腾达,可谓不世之际遇。
“李翀,字云高,号朴斋,善楷书,喜吟咏,终身为乐,不为子孙计,讴歌涉猎,有晋人风。名士多出其门”。
李翀,明朝景泰元年的举人,做过河南偃师县教谕。现存于高唐县城北梁村兴国寺塔东侧“成化十四年重建兴国寺碑”碑文由他撰写。
“刘汉,字继远,以乡荐尹临漳,慷慨豁达,不为势力所屈,居家惟以书画相传,以勤俭相勉。修黄河有功,蒙恩进阶,卒于官。行李萧然,民至今慕之”。
“梁智,字宗哲,性善幽静,不与时偶。好吟咏,善染翰,得者珍藏之。智任由人用,不知扃收”。
梁智作为诗人和书画家,不仅性情文静,而且不小气不吝啬,对自己价值不菲“得者珍藏之”的书画作品“任由人用,不知扃收”,可谓大方洒脱,人品令人敬重。
高唐地处鲁西平原腹地,沃野平畴,气候温和,明清时期由于棉花这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物质经济条件逐渐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同时,在地理区位上,高唐西有京杭大运河漕运发达的便利,内有直通南北两京的大官道带来的交通、信息、人员往来频繁的优势,经济富庶,社会昌盛,文化繁荣,由此也带来了书法、绘画艺术的兴盛。
500年后的今天,高唐县相继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更体现着高唐这片热土的文明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