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眠甘肃的四位聊城籍烈士,你们的亲人在哪儿?
本报记者 马永伟 吕晓磊
山东聊城,甘肃东乡,前者地处黄河岸边,后者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两地相距千余公里。
60多年前,聊城4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怀揣保家卫国的壮志,背井离乡投身革命,在风云激荡的岁月里,为了理想信念、为了百姓安宁,无畏地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时光流转,他们的英勇事迹虽被铭记,可他们的亲人却难以寻觅。
前不久,家住甘肃兰州的志愿者“石川河”,在东乡族自治县烈士陵园发现了4位聊城籍烈士的墓碑并第一时间联系到本报记者,希望能借助媒体的力量帮烈士找到亲人,让他们“回家”。
志愿者发现4块聊城籍烈士墓碑
志愿者“石川河”,本名张辉强,其父亲曾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由于从小就经常听父辈们讲解放军的英勇战斗故事,“石川河”深受感染,长大后毅然投身于“寻找烈士,让烈士‘回家’”公益事业中,十余年来,他已帮助许多烈士找到了亲人。
十几年来,“石川河”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去当地的烈士陵园拍下墓碑照片,并整理烈士的信息。这些年,他走遍了甘肃、陕西、青海、宁夏等地,翻山越岭、克服险阻,只为让长眠他乡的烈士“回家”。
东乡族自治县隶属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中部。2024年,“石川河”来到位于该县东塬乡塔山村东部东大坡林区内的东乡族自治县烈士陵园。这座陵园是1958年为纪念平息该县武装叛乱而牺牲的75名烈士修建的,现在实际有58座烈士墓。墓碑信息显示,其中4位烈士的家乡在山东聊城。得知这4位烈士还没有找到亲人,“石川河”把他们的墓碑拍下来,整理好相关信息后,发给了记者,希望能帮烈士们找到亲人,让他们魂归故土。
这四位沉睡在东乡族自治县烈士陵园内的聊城籍烈士的墓碑信息如下:
戴兴荣,男,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县尚官营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九八三七部队下士副班长,一九五八年九月一日,在东乡县平叛战斗中牺牲。
赵兴达,男,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县马店乡梯圈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九八三七部队班长,一九五八年八月三十一日,在东乡县达板红柳平叛战斗中牺牲。
盛福寅,男,汉族,山东省高唐县城关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九八三七部队上等兵,一九五八年九月二日,在东乡县大树平叛战斗中牺牲。
张恕中,男,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九八三七部队一分队炮手,一九五八年九月二日,在东乡县木托崖平叛战斗中牺牲。
“为烈士寻亲这件事要做一辈子”
帮助长眠异地的烈士“回家”并不容易,但“石川河”坦言,他见证过认亲的感人场面,看到烈士亲属欣慰的眼神,寻亲过程中那些辛苦与疲惫便一扫而光。
“石川河”介绍,2018年清明节,烈士康银贤的爱人、已经79岁高龄的周高秀老人在亲人的搀扶下,和康银贤的弟弟、妹妹等一行17人,从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来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烈士陵园,一下扑倒在康银贤烈士的墓前长跪不起、放声痛哭。195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四川旺苍籍战士康银贤在一场战斗中光荣牺牲,此后,其家人一直在寻找他的墓地。2018年3月,“石川河”和其他志愿者经过多方查找、核对信息,确认康银贤烈士的墓地就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烈士陵园内。得知信息后,那年的清明节,康银贤烈士的家人赶往玛曲县烈士陵园,与他跨时空“团聚”。
有烈属想给“石川河”送锦旗表示感谢,都被他拒绝了。“无数烈士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作为一个后人,只是为帮助烈士‘回家’尽了绵薄之力,我觉得自己不值得接受烈属的感谢。”“石川河”表示。
“和我认识的一些志愿者相比,我做得太少了。”“石川河”说,比如志愿者“路客”(广西南宁人,本名兰钢)数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风餐露宿,辗转奔波于各地烈士陵园,寻找烈士的墓地和资料。他曾经前往越南、老挝、巴基斯坦三国安葬有中国烈士的烈士陵园,收集援越抗美、援巴筑路英烈的相关信息。此外,他还收集曾援建赞比亚、坦桑尼亚等国的因公殉职人员的信息。越南境内40座抗美援越烈士公墓、巴基斯坦援建铁路中国烈士墓地、坦桑尼亚中国专家公墓、赞比亚中国铁路专家公墓,以及国内600多座革命烈士陵园,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路客”收集了数以万计的烈士墓地照片、烈士照片和烈士资料,只为帮烈士“回家”。
“再过几年,我就要退休了,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为烈士寻亲的公益活动中,这件事我要做一辈子,不死不休。”“石川河”说。
4位聊城籍烈士的亲人在哪儿?
为4位聊城籍烈士寻亲过程中,“石川河”收集资料时,还看到了这样的记录:张如忠,男,1935年5月出生,赵寨子乡后张村人,1956年3月参加革命,1957年2月入党,兰州九八三七部队一中队战士,1959年8月在西藏平叛战斗中牺牲。
查阅相关资料后,“石川河”觉得,张如忠和前文提到的聊城籍烈士张恕中应为同一人,“战争年代条件有限,很多记录都有出入,有些烈士墓碑上的信息存在错误。还有不少烈士的籍贯和地址因行政区划变化而发生了改变,得一点点去查找、确认”。
4位聊城籍烈士的籍贯分别是临清和高唐。收到“石川河”提供的烈士信息后,记者立即和临清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经常开展为烈士寻亲公益活动的高唐县双拥志愿者协会取得联系。
高唐县双拥志愿者协会会长张瑞友反馈:张恕中烈士,籍贯是高唐县赵寨子乡后张村,1959年牺牲。目前该村已经拆村建区,经查找并多方证实,烈士已无亲近后人。
据介绍,高唐县双拥志愿者协会自成立以来,联合高唐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一直致力于开展拥军拥属、为烈士寻亲、为烈士“画像”等公益活动,6年间已经帮助省内外260余名烈士找到了“家”。对于另外一名沉睡在东乡族自治县烈士陵园内的高唐籍烈士盛福寅,张瑞友表示,“我会积极利用手头的资源,全力为盛福寅烈士寻亲”。
临清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徐目磊收到赵兴达、戴兴荣两位烈士的信息,详细查证后反馈:1964年山东、河北两省调整行政区划时,赵兴达烈士籍贯所属的临清县马店乡被划归到河北邢台,目前归河北临西县管辖。“我们会尽快和当地相关部门联系,全力帮烈士寻亲。”徐目磊表示。
根据临清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的联系方式,记者于3月7日联系到戴兴荣烈士的侄子代尚全和代尚福。
据介绍,戴家的族谱上是“戴”姓,后来上户口的时候改为“代”姓了。“我父亲排行老大,叔叔戴兴荣排行老二,代尚福的父亲排行老三。”今年53岁的代尚全告诉记者,他们之前已经得知叔叔戴兴荣的墓碑在甘肃东乡。
早日把叔叔戴兴荣的骨灰迁回临清,安葬到烈士陵园,是代尚全和代尚福共同的心愿。
徐目磊称,为挖掘临清红色资源、弘扬临清先烈革命精神,临清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广泛收集和整理烈士的资料和信息,编撰了《临清市革命烈士英名录》,里面收录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四个时期共1193名烈士的姓名、出生年月、籍贯、牺牲时间等信息,“我们要为烈士寻亲、让烈士‘回家’,以告慰先烈、昭示后人。”徐目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