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府木版年画:方寸之间记忆多
编者按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涵养和提升着一座城市的气质。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由此衍生出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从景观到街区,从文物到民居……众多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聊城这座城市文化记忆的有力见证,也是这座城市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
今日起,本报推出“墨香记”专栏,以普通人的视角,发掘属于聊城特有的文化元素符号,发现聊城在发展、变迁过程中留下的印记,感受历史深处独特的文化之美。敬请关注,也欢迎投稿。
文/图 本报记者 刘庆功
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年的独特文化符号,还是一种寓意吉祥的民俗承载形式。其中,东昌府木版年画因题材丰富、兼具吉祥寓意与视觉美感,成为地域民俗文化的瑰宝,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独特的艺术形式,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聊城大学教授、民俗学学者张宪昌是东昌府木版年画研究专家,他通过数十年的努力,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年画实物,还通过研究、教学和社会活动,推动了东昌府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3月22日,记者采访了张宪昌,让我们通过他的深入解读,了解东昌府木版年画背后的文化深意,感受这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东昌府木版年画历史悠久,风格质朴豪放,线条刚劲有力,色彩鲜艳浓烈,题材多取自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每一幅作品都蕴含吉祥寓意。张宪昌在其著作《东昌府木版年画》中指出,年画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还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他举例说,在黄河两岸的民间家庭中,常常能看到一种灶王爷年画,上半部分描绘的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这背后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黄河是传说中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的相会之处。老百姓将黄河视为天河,正如李白诗中所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在这样的文化、地理背景下,张贴这种灶王爷年画便有了特别的寓意。老百姓心中怀有美好期许,希望子孙能如牛郎一般,觅得仙女般的佳偶,为家族带来好运与福气。
还有一种灶王爷年画,画中小孩托着铜钱构成“金灶”图案,寓意“积玉堆金,生财发福”,表达了人们对财富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这种年画不仅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麒麟送子》年画也是一种具有代表性、寓意吉祥的东昌府木版年画。张宪昌解读道,孔子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麒麟驮着童子而来,自此,麒麟送子的传说便在民间流传开来。《麒麟送子》年画承载着家族对后代的殷切期望,寓意家族的孩子未来将成为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马王牛王》年画则与农耕生活息息相关,人们通过在牲畜棚里贴这类年画,祈求牲畜健康、庄稼丰收。“这些年画不仅是艺术的表达,还是民俗信仰的生动体现。”张宪昌说。
《状元及第》年画体现了民间对学识和成就的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努力进取。“无论后人能否考上状元,这份对成功与荣耀的向往都通过年画表达了出来。”张宪昌表示。
《秦琼》《敬德》年画则通过描绘秦琼、敬德两位门神的形象,传递了辟邪驱灾的吉祥寓意。秦琼和敬德不仅是唐代的忠勇名将,还是百姓心中的守护神,因此,他们成为百姓寄托平安吉祥愿望的门神。这种解读不仅揭示了年画的文化内涵,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年画在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东昌府木版年画以其丰富的题材和深刻的吉祥寓意,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张宪昌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年画背后的文化深意,让我们在欣赏年画时,能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温暖的人文情怀。年画正是民俗文化最生动的体现,也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