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默认o

迟艳艳:以妙手仁心守护医者初心

迟艳艳在解答患者的疑问

本报记者 马永伟

在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浩瀚星空中,总有很多医者以仁心为灯、以妙手为引,为患者照亮康复之路、点燃生命的希望,传承中医药的千年薪火。聊城市人民医院国医堂副主任、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迟艳艳就是这样一位兼具精湛医术和人文关怀的医者。

迟艳艳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热爱中医药文化。她擅长用中药和黄帝内针、脑针相结合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失眠、焦虑抑郁症和一些疑难杂症,临床经验丰富。“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只要坚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它必将为人类的健康贡献更大力量。”这句质朴的话语,是迟艳艳从医十几年来一直坚守的信念。

年门诊量万余人次

3月24日上午,聊城市人民医院国医堂的大门一开,前来就诊的患者就排起了长队。

“我偶尔头痛,还呕吐,差不多两个月一次,最近有些频繁。”坐定后,大学生小贾向迟艳艳道出了自己的苦恼。

“口苦口干吗?食欲怎么样?”迟艳艳一边给小贾把脉、查看舌苔,一边仔细询问对方的情况。

“喜欢熬夜吗?晚上一般几点睡觉?”

“12点以后吧。”小贾疑惑道:“熬夜也会影响肠胃功能吗?”

“长时间熬夜会导致神经兴奋,引起植物神经紊乱,影响胃肠道的正常活动,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迟艳艳解释道,“给你开一周的中药调理一下吧,另外,一定要调整作息时间,每晚10点半休息,最晚不超过11点。”

小贾带着对迟艳艳的谢意离开后,市民刘先生立即走进诊室,诉说起自己的烦恼:“我患有反流性食管炎,一直吃着奥美拉唑,最近消化不好,睡眠也一般。”

“伸出舌头,再卷起来。”迟艳艳边诊脉边查看对方的舌苔。

“你的脸色发黑,一看肠胃、胆囊就不好,平时抽烟、喝酒吗?”迟艳艳问。

“抽烟,也喝酒。”

“你的这些症状很大程度上是喝酒导致的,所以以后不要再喝酒了,尤其是高度白酒,每喝一次,胃黏膜就会渗血一次。”迟艳艳告诫道,“一定要爱惜身体。给你开5天的中药,熬好后今天下午5点之后就可以来取了。”

记者看到,一上午的时间,迟艳艳一直在为患者把脉问诊、施针祛痛,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今天的患者相对少一些,昨天的门诊量达到了76人次。”迟艳艳告诉记者,“2024年我的诊室门诊量是10605人次,工作相当辛苦,不过每当看到患者带着笑容满意地离开,我就感觉像打了胜仗一样,特别有成就感。”

为群众健康贡献巾帼力量

3月14日,身为市人民医院“巾帼志愿服务队”队员的迟艳艳走进市疾控中心,以《〈黄帝内经〉春季养生之道》为题,为该中心数十名员工带去了一堂精彩的春季养生讲座。

迟艳艳围绕“人的寿命极限”“生之道”主题,细致讲解春季情志养生。她表示,春季易情绪波动,可经常进行踏青、赏花等活动,亲近大自然,释放压力。此外,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顺应春季阳气生发的自然规律。她还从春季饮食原则、禁忌、睡眠、运动、疾病预防等方面给出具体建议和指导。

这是迟艳艳积极践行“走到群众身边、呵护百姓健康、奉献巾帼力量”的一个缩影。

2024年,迟艳艳加入市人民医院的“巾帼志愿服务队”,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司法局、市图书馆、市妇联……全市多家单位都活跃着她义务讲座的身影;讲中医药养生保健、说疾病预防和治疗、话运动技巧……许多基层一线职工听了她的讲座后受益匪浅。此外,迟艳艳还积极参加义诊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并加入“市中医药文化宣讲团”,通过宣讲的方式,向广大群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和健康养生理念。

中医讲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重视病人的情绪调节,因此,不管是在诊室、病房,还是在讲座、义诊现场,迟艳艳总是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解答患者的疑惑,力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诊疗方案。“为水城人民的健康贡献中医力量、奉献巾帼力量,我义不容辞。”迟艳艳坚定地说。

让古老中医药焕发新活力

身为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康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迟艳艳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协同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

“中医的根基在于‘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它强调人体与自然、脏腑与情志的动态平衡。”迟艳艳说,“比如,治疗慢性胃炎不仅要关注胃黏膜的修复,还要分析肝脾失调、气滞血瘀等全身性病机,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恢复整体功能。这种‘治未病’和‘个性化治疗’的理念,在慢性病管理、亚健康调理等领域优势明显。”

当前中西医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谈到中医如何与现代医学协同发展,迟艳艳认为,中西医是互补的,而非对立的,例如在肿瘤治疗中,患者化疗后常出现骨髓抑制,中医通过健脾补肾法可显著提升白细胞计数;而在危急重症领域,西医的急救技术结合中医的通腑醒神法,能让中风患者康复得比较快。“近年来,国家推动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如指纹图谱技术解析中药成分、循证医学验证经典方剂疗效,这些都为中医的科学化、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迟艳艳说,目前,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还面临着挑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才培养需守正创新。岐黄医学博大精深,只有掌握术、巧二字,才能大显身手,覆杯而愈、效如桴鼓。年轻医师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写作,既要精通《黄帝内经》《伤寒论》的思维模式,又要掌握现代诊断技术,并将其灵活运用于临床诊疗中。二是中药材质量亟待规范,需制定从种植到炮制的全流程标准。“未来,我们应借助人工智能辅助辨证系统、分子生物学解析中药机制等科技手段,让古老中医药焕发新活力。”迟艳艳表示。

(本版照片由马新涛拍摄)

2025-03-28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7206.html 1 迟艳艳:以妙手仁心守护医者初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