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3版:临清·胡同游
放大+  缩小-   默认o

张八口胡同:富贵三大院 悄隐窄巷中

一位年轻女子正在张八口胡同走过

陈家大院门楼

老居民张明发介绍张八口胡同的马家大院

文/图 本报记者 陈金路


在临清一条老胡同里,流传着洪家、马家、陈家三个大院的传说,这里就是张八口胡同。正是因为这三个大院的故事,才使这条看似不起眼的胡同,多了些许文化雅韵。


胡同名源自“洪八缸”


临清张八口胡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它东通羊头锅胡同,西通牌坊街、羊毛胡同,之间与马尾巷相连,长400余米,胡同宽处约3米,窄处约2米。张八口胡同里有三个大院:洪家、马家和陈家,三家皆为回族同胞。

张八口胡同因“洪八缸”而得名。“张八口胡同原本叫‘缸八口胡同’,这里面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临清胡同文化研究者刘英顺说。

明朝年间,胡同里住着一户姓洪的生意人家,一天晚上,洪掌柜上床休息,迷迷糊糊地听到院中有人说:“哥儿几个,我们在大运河上漂了这么多天了,今天总算找到有福之家了。”他顿时被惊醒,起床到院中察看是否有人,可是,仔仔细细地巡查了一圈,也没发现一点异常。过后,家中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洪掌柜以为是场梦,也就把这事放下了。

过了几天,洪掌柜的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家人在院中挖坑,准备将孩子的胎衣埋掉,这时,竟挖出了八缸银子。大家都认为这是孩子为洪家带来的财富,所以给孩子起了个小名叫“八缸”。洪家人没独吞这八缸银子,在明朝成化年间,用这笔钱建了清真东寺(又叫洪家寺)。街坊邻里都称这孩子“洪八缸”,后来,人们把“洪八缸”家所在的胡同,称为“缸八口胡同”,再后来,“缸八口”被大家叫成了“张八口”。

至于胡同内的马家大院,张八口胡同居民白常亮说,原来这里都是老房子,至于哪个地方是马家大院,他也说不清楚。胡同居民张明发已是耄耋老人,他说,马家大院处如今是一块空地,自己也不记得当年马家大院是什么样的。不过,听老辈人说,马家大院很气派,是这个胡同最显眼的建筑之一。


厚道商人得意外之财


“张八口胡同里最富传奇色彩的要数陈家了。临清城里素有‘南冀北陈’之说,这个‘北陈’说的就是张八口胡同里的陈家。陈家祖上是做勤行(餐饮行业等需要手勤、眼勤的行业)的,每天晚上在临清二闸口码头旁卖包子。”刘英顺说。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占了临清,运河咽喉之地的临清闸为军事要塞,有一小队太平军把守二闸口,每至深夜,这些军卒必到陈家包子摊前吃包子,但是没有银子可支付,只好赊欠,遇到这种情况,陈掌柜总是满脸堆笑地答应。有时,陈掌柜还会主动喊他们来吃包子,为此,他和军卒们成了朋友。

当把守临清闸的这些太平军要撤出临清时,有一名军卒送给陈掌柜一个包裹,说是表达一下谢意,因为这些天没少吃他的包子。陈掌柜回到家,打开包袱一看,里面是一些金银细软。从此,陈家靠这笔资金,做起了皮货生意。当年,陈家的当家人叫陈文,因此,陈家经营皮货生意的字号为“文书厚”。经过陈家几代人的经营,至民国时期,陈家已发展成为临清商业圈里屈指可数的大商家。民国时期,“文书厚”的当家人陈嘉言,仅田地就有4000多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

1928年,陈嘉言在临清倡捐兴学,带头慷慨捐资2000块大洋,对胡同里的学校进行了改建和扩建,筹建油篓巷育才小学时,陈家也积极捐款捐物。


老院落诉说岁月沧桑


陈家大院坐落在张八口胡同东首路北,占地面积数千平方米,陈家大院的建筑规模以及房屋的奢华程度,在临清也是数得着的。

陈家大院是三进院,分主院和东西跨院,东跨院有牲口棚,西跨院有戏楼,戏台坐西朝东,1956年,新开桃园街的时候,戏楼被拆除。大院的大门门楼为走马门样式,门楼顶为卷棚顶垂脊,彩绘雀替,迎门为硬山影壁墙,影壁墙有砖雕百花祥云图案,墙面为八花砖如意样式,影壁墙头两侧为比肩式官帽翅样式。

一进院东西房各三间,为前出抱厦,客位式门窗,三间抱厦南房,二门现在已不存在,二门以里有正房五间,为明三暗五式瓦房,三步大青石条台阶,三木麻灰抱厦柱子,上支下摘回形窗棂窗户,房屋顶为仰合布瓦式,轱辘钱龙脊,三进院为罩房。从陈家大院的建筑风格、影壁的造型以及砖雕工艺中,不难看出当年陈氏家族富甲一方的实力。

记者发现,现在,陈家大院的大门为红色旧铁门,门楼上的青砖灰瓦十分陈旧,门楼右边是老青砖,左边的青砖已不见踪影。据说,原来的青砖损毁后,陈家后人砌上了红砖。如今,红砖也已破旧,不过,从整体建筑上还能依稀看出当年的样子。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座大院历经岁月的沧桑,早就没有了当年的风采。

2022-03-18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723.html 1 张八口胡同:富贵三大院 悄隐窄巷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