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监测里的民生温度
——临清市新华路街道建立“微网格+社会救助”模式
本报记者 刘亚杰
本报通讯员 朱红光
3月24日,临清市新华路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孙先生和他的家人。孙先生手中紧紧握着一面锦旗,上面的烫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救助帮扶见真情 心系群众办实事”。这两面锦旗背后是一个关于智慧救助的温暖故事。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让我的孩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孙先生激动地说。原来,他的孩子身患重病,治疗费用如同无底洞,生活的重担压得孙先生一家喘不过气。
3月初,新华路街道工作人员通过大数据监测,发现孙先生一家的困境后,迅速展开救助行动。工作人员和网格长第一时间来到孙先生家中,进行入户走访。他们仔细询问孙先生的生活状况,了解其家庭支出和困难,全面掌握救助需求。
为了给孙先生一家提供全方位救助,新华路街道结合实际情况,为他们构建了“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帮扶+社会力量关爱”七位一体救助保障体系。工作人员积极奔走,及时启动慈善救急难活动,申请慈善资金,让孩子能够尽快享受低保身份对应的医保政策。
近年来,为了贯彻落实“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要求,新华路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依托网格管理“大数据”平台,建立起“微网格+社会救助”模式。工作人员就像一个个敏锐的“民生侦察兵”,通过数据监测、网格摸排和入户走访调查,及时发现困难群众。“今后,我们将继续聚力打造‘线下’帮扶团队,创新管理方式,拓展服务平台,让‘群众少跑路、信息多跑路、网格代跑路’成为现实。”新华路街道服务大厅主任王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