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玩转”视频剪辑
收获粉丝1.7万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承斌
构思主题、策划文案、录制视频、拼接剪辑、点击发布……当这些视频作品的创作过程和一位七旬老人联系到一起,你是否感到不可思议?
毕竟,在实际生活中,仅仅是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就已经相当不易,而这位七旬老人不仅“玩转”视频剪辑,还以此在快手上收获了1.7万余名粉丝。
在快手App上,搜索“梁奶奶讲真话”并点开主页,一个个充满正能量的视频作品映入记者眼帘,镜头前的老人神采奕奕、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很多网友纷纷转发、评论、点赞。
为何花费时间学习视频创作?背后又付出了哪些努力?3月16日,记者在东昌府区新区街道中巨社区发改委家属院见到了“梁奶奶”,听她讲了自己的心声。
敢讲真话的“梁奶奶”
备受网友欢迎
“什么是夫妻?就是吵吵闹闹,却又谁也离不开谁。你疼我,我爱你,同甘共苦,几十年在一起过日子的人,这就叫夫妻。”“雄鹰不需要鼓掌,它在空中翱翔;小草没人疼爱,也在茁壮成长。做事,尽心尽力就好。做人,问心无愧就好。其他一切,就顺其自然吧!”
打开快手App,进入“梁奶奶讲真话”的主页,记者看到了两个以上面两段话作为配文的作品。“老人家说得太好了,就是这么个理儿!”“为奶奶点赞!”点开评论,记者看到,网友纷纷对该视频中的观点表示赞同。截至目前,“梁奶奶”共上传了68个作品,其中点赞量最多的达3312个,评论最多的达316条,收藏最多的达228次。作品内容反映的主题也比较全面,如爱党爱国、反腐倡廉、婚姻经营、子女教育、社会热点、心灵鸡汤等。所有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传播正能量,让人受到鼓舞、催人奋进,或有所启迪、深有共鸣,或敲响警钟、加强防范。
3月16日,记者在中巨社区发改委家属院和“梁奶奶”如约见面。虽然已是古稀之年,头发也已花白,但她精神矍铄、气色很好,特别是那双眼睛,格外有神。老人说,她并不姓梁,真名叫陈淑霞,之所以取名“梁奶奶”,是因为自己的丈夫姓梁。老人笑称,自己喜欢传播正能量,爱讲实话,自认是个闲不住的老太太。看到那么多网友喜欢自己的作品,她非常开心,同时也觉得自己的创作很有意义。
为学视频剪辑
家里贴满了手写纸条
几乎每天上午,发改委家属院的居民都会在小区看到录制视频的陈淑霞。镜头前的她穿着红马甲,腰杆笔直,字正腔圆,神采奕奕。
看似简单的事情背后,陈淑霞却付出了很多努力。在陈淑霞家里,贴满了她手写的纸条,从主题构思到文案策划,再到视频剪辑学习心得,各种内容都有。原来,陈淑霞容易忘事,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她用贴小纸条的方式巩固学到的技巧和知识,记录自己的想法和灵感,以便自己更好地提升创作水平。
视频创作灵感来自哪里?对此,陈淑霞坦言,她平时非常喜欢看新闻,还在快手App上关注了很多自己喜欢的账号,通过这种方式,她每天选取一个主题,然后进一步构思文案,最后进行录制、剪辑、配文(配乐)和发布作品。
作为一名70岁老人,是如何掌握视频录制、剪辑技能的呢?对此,陈淑霞告诉记者,网络上有很多教学视频,她通过不断观看学习和操作练习,自学掌握了这些技能。为了避免忘词,每次录制视频她都打开手机App自带的提词器。从学习剪辑到发布第一个作品,陈淑霞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后来,随着不断深入学习,她操作软件越来越熟练。如今,创作一个短视频作品,她只需要半个小时即可完成。
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永远不晚
采访中,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陈淑霞对学习的坚定和执着。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我又是家中老大,下面有几个妹妹,为了给父母分忧,我小学二年级都没有读完就辍学了。”陈淑霞说,她感觉自己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进入大学校园。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同时也源于内心对知识的渴望,陈淑霞坚持每天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随时翻阅字典,就这样,字典越翻越烂,她识的字越来越多。
如今,她通过自学坚持创作视频作品,也是通过另一种方式为自己圆“大学梦”。“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有很多知识,营养很丰富,唯有不断学习,才能成为这所校园里的一名合格大学生。”
采访最后,陈淑霞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对当代年轻人提出了一些建议。“手机是一本书,里面有学不完的知识,我们应该把它用于学习,而不是娱乐。学会的东西,你早晚有一天能用得到。”陈淑霞说,她希望当代年轻人少用手机玩游戏,要将其当作学习进步的好工具、好帮手,这样才会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我70岁了,还能学会视频剪辑,年轻人要利用手机学习知识,珍惜时间,创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