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默认o

一片弹孔 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探访重点革命老区村茌平区乐平铺镇张小庄村

老房子墙壁上的弹孔(资料图)

张小庄村的老房子(资料图)

张聚海介绍当年惨案发生的经过 张目伦 摄

本报记者 张目伦

茌平区乐平铺镇张小庄村是聊城市重点革命老区村,说起85年前日伪军进村杀害我党机关干部、党校学员和村民的暴行,84岁的村民张聚彩神情激动,眼泛泪花。

在3月31日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里已进行新农村改造,村民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过上了祖辈们难以想象的好日子。

张小庄惨案,39人牺牲

《茌平县志》记载,张小庄位于茌平与东阿交界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非常利于抗日武装活动的开展。1940年6 月,中共鲁西四地委(运东地委)机关(对外称黄河部)因在博平活动受到限制,转移至茌平、长清、禹城边沿地区活动。

“1940年6月13日夜里,运东地委书记刘培桐率领地委机关人员及地委党校学员70多人,经一天行军,秘密进驻张小庄。14日凌晨,得知情报的敌人纠集驻茌平、济南等地日军200余人突然袭击张小庄。”张聚彩介绍,“当时,刘培桐就住在我家里。我的父亲张恒岭1938年入党,曾任郝集乡党委书记,三十里铺公社(现乐平铺镇)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这段往事他给我讲过不止一次。”

面对敌人的袭击,地委领导立即组织突围,因机关人员只有几支短枪,突围中遭受重大损失,仅地委宣传部部长郭少英等10余人突围成功。地委书记刘培桐等机关干部、党校学员共36人及3名村民牺牲,党校教务主任秦怀玉等38人被日军逮捕。

“当时,刘培桐组织所有能参战的人员,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从拂晓开始,整个战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现场惨烈。临走前,日军要烧房子,我母亲上前阻拦,腿被捅了一刺刀。”张聚彩说,事后,当地村民将大部分烈士遗体用大车拉到赵牛河东(今东阿县高集镇)张家楼掩埋。“之前,村北街的路边有一座石碑,记述了张小庄惨案的经过。”

资料记载,刘培桐是山东省临淄县人,1935年在北平读书时,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山东省第六区政训处驻茌平、濮县办事处工作,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任鲁西四地委(运东地委)书记。他组织和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斗争,牢牢掌握着运东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动权。敌人对他恨之入骨,想尽千方百计消灭地委机关和抗日武装。

村庄整体搬迁,筹建纪念场馆

张小庄惨案遗址位于张小庄村,村里立有张小庄事件纪念碑。目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张小庄已整体搬迁。

“村子原址西南侧留有公共墓地,革命烈士纪念场馆建设已提上日程。”在村民张聚海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张小庄原址,在一片树林中找到一座烈士墓。

张聚海介绍,搬迁前,村前有一个池塘,旁边就是这片树林。村里主路北侧有一大片青砖垒砌的老房子,因年久失修,墙土暴露,门窗干裂,有的房屋上方的拐角处还有砖雕构件,附近还有一个很大的废弃石槽。这些老房子历经风雨侵蚀,很长时间无人居住。“当年,那些牺牲的干部、战士就住在这些房子里。前几年,有人来这里走访、调研,在一处临街老房子的青砖上,发现数十个玻璃球大小、深浅不一的弹孔。有的弹孔里还隐约可以看到残留的弹体。”

“这些老房子当时位于村子的东南角,均是青砖石基、土夯山墙、黑瓦屋顶、木门纸窗的四合院落。那些青砖上的弹孔,是日军用机枪扫射时留下的。”张聚海说。

记者在隐藏在树林里的烈士墓前看到一座石碑,背面有文字记录,详细记述了张小庄惨案的经过。

2020年,张小庄村的村民们搬进了张小新村,有的住高楼,有的住别墅。“我家的老房子只有3间,低矮不说,卫生条件也差。现在,我住进了两层小楼,真是天壤之别。”回忆过往,72岁的村民李万中说。

“张小张小,地多人少;不长庄稼,只长荒草。”张小庄村有570多人,耕地1900多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但几乎都是低洼的盐碱地。

如今,张小庄村集体年收入突破5万元,年轻人外出打拼,老年人在家安享晚年。平坦的村道旁,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整个村庄整洁而温馨。张聚海表示:“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把红色基因代代传下去。”

2025-04-03 ——探访重点革命老区村茌平区乐平铺镇张小庄村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7530.html 1 一片弹孔 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