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故人 拥抱新生
——聊城清明假期祭扫、踏青走笔
本报记者 夏旭光
又到一年清明时。4月4日,清明节,在这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时令里,万物返青,春耕正有序展开。
献一束鲜花,寄一缕思念,择一地远足……每个人都在盼着春满大地,天地“清明”。
血火书:碑文里的长歌未歇
清明节期间,聊城市“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暨零散烈士墓迁葬仪式在聊城革命烈士陵园举行。将零散烈士遗骸集中迁葬至革命烈士陵园,是为了更好地继承烈士遗志,赓续红色基因,让烈士精神在聊城大地传承不息。
在冠县烈士陵园,1800余人举行“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活动,共同缅怀革命先烈;高唐县清平中学举行“缅怀先烈 争做先锋”活动,敬献鲜花、擦拭墓碑;临清市丕介中学近600名师生与青年志愿者共同开展“缅怀革命先烈 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祭扫活动……
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继承遗志,告慰英灵。当我们拭去墓碑上的尘埃,那些镌刻在花岗岩上的名字,便化作历史的低语,叩击着后来者的心扉。
在高唐县琉璃寺镇徐庙村的烈士陵园内,60年来,张洪珠、张曰平这对父子护陵人讲述的“琉璃寺战斗”故事融进了无数人的记忆和血液;在莘县马本斋烈士陵园里,退役军人蔡恩坤一句守护的承诺坚守了40年。在这里,守护的时间就像凝固的历史,但缅怀不是凝固的仪式,而是奋进的接力——当神舟飞船划破苍穹,当复兴号驰骋沃野,这盛世正如先烈所愿。
家国梦:青烟中的寻根之旅
清明是天地间的共情时刻。
清明时节的聊城大地,麦苗返青,柳色如烟,空气中带着运河水的湿润气息。
徒骇河畔,老柳树抽出新芽,枝丫间洒下细碎光斑,老人带着儿孙们肃立在先祖墓前,将黄花轻轻压在碑顶。“脚踏实地,孝不离心。”老人用心讲着祖训。
家祭的香火里,藏着最朴素的家国密码。当我们在墓碑前摆上一盅故乡酒,擦拭族谱里的斑驳字迹,那些关于坚韧、仁爱、诚信的家族记忆,便化作支撑我们直面风雨的脊梁。
岁月之犁深耕着伦理文化的深厚土壤,而传统节日则是在此基础上结出的丰硕成果。一次祭祖思亲就是对家国情怀最深厚的沉淀,而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清明节不啻是一次从心出发的寻根之旅。
春行记:行远者的春山可望
清明时节的水城,晴空万里,微风习习。河边、湖畔百花绽放、莺飞草长,风轻雨润。
梨花风气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时节,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我市处处可见“人间四月天”的美景。在凤凰苑植物园里,市民赏花散步,呼吸着绿色氧吧带来的清新空气;在徒骇河边,人们席地而坐,露营闲谈;在东昌湖畔,少年们在春风中朗诵《清明》诗篇;在烈士陵园里,学生们朝气蓬勃的气息和墓碑上的金色名字形成奇妙的生命轮回……清明终究是向上的节气。古人“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吟咏,今人“且将新火试新茶”的旷达,都在提醒我们:纪念逝者,更要温暖生者。
岁月如川,清明又至。一年一度,青烟袅袅寄遥思;一岁一礼,春泥深深护旧痕。
清明,祭先祖于垄上,缅英烈于碑前,慎终追远之际,方知死生亦大矣。看陌上杨柳依依,始觉人间烟火最堪珍重;听檐下雨声淅沥,乃悟血脉温情最是绵长。
且让历史的风烟沉淀为生命的厚度,让亲情的温暖化作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