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记录·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一座碑的治黄见证

——走近“山东黄河上中游交界碑”

修复后的“山东黄河上中游交界碑”

东堤险工新貌

文/图 本报通讯员 钟庄子 罗姝 张凯

在阳谷县北金堤东堤险工上,一座历经沧桑、断而复修的古碑静静矗立,默默记录着民国至今山东黄河的历史变迁,它就是“山东黄河上中游交界碑”。

“山东黄河上中游交界碑”被发现

“那还是2008年7月15日,我和同事一起发现的。”阳谷黄河河务局办公室原主任张福禄回忆说,当时,他正和其他同志查看防汛仓库的房屋情况,意外在庭院杂草丛中发现了一座断成两截、倒伏在地的青石碑。

“我见那座石碑上隐约刻有‘山东黄河’等文字,便赶紧叫来同事一同辨认,方知是民国时期的山东黄河上中游交界碑。”对于石碑的发现经过,张福禄至今记忆深刻。

经辨认,碑身正面右上刻有凹文“中华民国捌年陆月吉日”,中间是“山东黄河上中游交界碑”,左下落款“山东河务局局长劳之常立 上游河务分局局长王炳燇监制”。短短几十个字,将民国初期山东河务变革的诸多重要事宜凝练其中,古碑写满了历史的厚重。

据《民国黄河大事记》记载:民国初期,黄河河务未设立统一的中央管理机构,仍旧延续清末由地方自行治理的状态,山东设河防总局管理河务。后来,山东裁撤河防总局,改设上、中、下三游河防局。1917年3月,山东又将三游河防局一律裁撤,设山东河务总局于泺口,局设总办一人,统辖三游河务,由劳之常任总办,上下游分别在东平县十里堡和惠民县清河镇设立分局,各设分局长一人,中游由总局兼理,山东河务事权自此更加规范。

“山东黄河上中游交界碑”记载了治河机构的变革,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带有“山东河务局”字样的石刻。“山东黄河上中游交界碑”立于黄河畔后,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治河实绩。

然而,河运与国运一脉相连,“山东黄河上中游交界碑”折断、倒伏的遭遇也是民国治黄史的缩影。在军阀混战、民生凋敝的北洋政府时期,黄河河防虽有劳之常、王炳燇等能臣为“石材”,也抵挡不住时代浊流的冲击,最终为历史的杂草和尘土所掩盖。

对交界碑进行系统保护

为什么“山东黄河上中游交界碑”会沉睡于阳谷黄河一处不起眼的防汛仓库?此碑原本立于何处?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在“交界”二字之上。

据民国十三年(1924年)、民国十四年绘制的《山东黄河上游河道图》《山东黄河中游河道图》记载:“山东黄河上游河道图,南岸自菏泽县朱口直东交界起至寿张县十里堡止,北岸自濮阳县高堤口直东交界起至寿张县挂剑台止。”由此可见,寿张县挂剑台(今阳谷县张秋镇辖区)即为当时的山东黄河上中游交界点,交界碑本就立于此,辗转腾挪后,在张秋防汛仓库被发现也是情理之中了。

“山东黄河上中游交界碑”被发现后,立即引起阳谷黄河河务局的高度重视,并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断碑进行了修复。

“县局认为,交界碑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不应该深‘藏’不露,而是要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更好地向大家展示其中蕴含的黄河文化和地域文化。”张福禄介绍,2008年9月,阳谷黄河河务局将此碑运至东堤险工进行安置。

奏响黄河治理新篇章

近年来,阳谷黄河河务局在加强工程精细化建设与管理的同时,持续推进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以“山东黄河上中游交界碑”为核心,以东堤险工至陶城铺险工堤防工程为载体,设立了“山东黄河上中游河道图”“北金堤大事记”等景观石刻,规划建成了集展览、培训、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山东黄河首批文化建设示范点——陶城铺地理标志文化园。

漫步于陶城铺地理标志文化园,只见石刻小品分布左右、彼此呼应勾连,仿佛黄河、金堤河、大运河共同汇成的文化脉搏在跃动,彰显历史的厚重、昭示时代的革新。

岁月失语,古碑能言。“山东黄河上中游交界碑”宛如一位忠实史官,其刻痕裂纹,诉说着黄河治理的曲折历史;折而复生,也必将继续见证黄河更加美好的明天。

2025-04-10 ——走近“山东黄河上中游交界碑”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7822.html 1 一座碑的治黄见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