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辽阔有诗意
——读梁衡《心闲天地宽》
○ 杨晓杰
《心闲天地宽》是一部集历史、自然与阅读体验于一体的佳作。作者梁衡,著名作家、学者、新闻理论家,曾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这本散文集收录了梁衡的37篇经典散文,包括历史遗迹与人物、自然地理、关于阅读和关于美等四章内容。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优美的文笔,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融汇古今的精神世界。
每一章都有着各自的精彩,全面展现了梁衡作为散文大家的辽阔和深沉,仿古探幽中体现先生的真情和深情,同时结合自身的阅读和写作体验给出了很多关于阅读和写作的建议,中肯又切实有效。
在《心闲天地宽》这本散文集中,就向我们展现了他用来丰富人生的一些方式。在梁衡的眼中,人美、景美、书美,只要善于发现,万物皆可美。
读历史人物,觉得他是个历史学家;读自然,觉得他研究过地理;读关于阅读,觉得他擅长文学;读关于美,又觉得他是个美学家。
读梁衡的文章,让人有一种不由自主的信服和感佩,欣赏美倒是其次了,主要是长知识又提升格局。篇幅不长,但令人回味悠长。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人活着,主打一个心态,心闲天地宽。
第一大章《把栏杆拍遍》涉及到韩愈、柳永、范仲淹、辛弃疾等九位历史名人,作者引经据典,以深厚的历史文学功底,精炼又不失全面地刻画了人物的生平和精神世界。
第二大章,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重新认识了苏州的园林、张家界的山、八月的草原、平遥的古城等十一处山川大地。作者独特的视角和审美让人惊叹之余,只想故地重游。“匠心之意”就是让你尽量透过廊、窗取景,抬眼时便是一幅画图。窗外常是粉墙,窗与墙之间或植竹数竿,或插梅一枝,墙为纸,物为墨,随风摇曳,影布墙上,且天生的艳红翠绿,这是任何丹青高手所不能企及的。
第三大章,作者主要谈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其中对词汇的有形和无形之美的阐述让人印象深刻。对于作者而言,请牢记,文章最出彩的地方是怎样用好动词和形容词。这两类词用得准确、生动、美感,文章便有了生机。
第四大章,作者畅谈美学、艺术和人生。他说:“生命是一根甘蔗,甜甜的,吃一口就少一节”。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这每一天每一刻的馈赠呢?物质的、精神的,我们都该本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体验,去享受。
梁衡曾言,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在他看来,文学之美犹如人体经络,虽不似血管骨骼般具象可触,却能在精神层面产生深远影响——既能滋养情感,使人愉悦、振奋或感伤;又能提升道德境界,润物无声地塑造人的精神世界。这种阅读哲学最终指向创造性的觉醒。梁衡以自身从记者到作家的蜕变证明:真正的阅读是“让别人的火把点燃自己的火炬”。书中对“有形之词与无形之美”的辨析,对动词形容词的诗学运用,既是对汉语美学的深情告白,更为写作者开辟了“出新”的路径。
合上这本枕边常备的散文集,窗外的城市灯火与书中的历史光影渐次重叠。梁衡用文字构建的这座精神园林,既有“把栏杆拍遍”的壮怀激烈,也不乏“静对一院秋”的冲淡平和。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心闲天地宽》像一叶承载着文化基因的扁舟,载我们穿越历史烟云,停泊在审美的港湾。原来真正的诗意栖居,不在逃离现实的远方,而在唤醒心灵对美的觉知——当我们在梁衡的文字里读懂这种东方智慧,便已身在“心闲天地宽”的澄明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