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晚报》世界读书日调查问卷结果出炉
40.3%的受访者每年阅读超过10本书
本报记者 侯莎莎
为更好了解城市阅读生态,助力“书香聊城”建设,4月17日—21日,《聊城晚报》、新聊城客户端共同推出世界读书日问卷调查。截至4月21日24时,累计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00余份。调查结果显示,阅读已成为受访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尚正在形成。
本次调查,受访者中男性占比63.4%,女性占比36.6%。在年龄方面,46—60岁群体占比最高,达到52.7%,其次是36—45岁,占比18.8%。从职业分布上看,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比最高,为31.7%,其次是企业职员、学生、退休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在学历方面,本科学历占比过半,达到53.2%,大专学历占比26.3%,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12.9%。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受访者的阅读习惯与偏好。在阅读频率与时间方面,68.3%的受访者每天阅读,18.8%的受访者每周阅读3—5次。在每周阅读时间方面,33.3%的人超过7小时,19.9%的人为4—6小时,34.4%的人花费1—3小时。这表明市民阅读热情较高,且有相当一部分人投入了较多时间进行阅读。
在阅读方式方面,55.9%的受访者偏好阅读纸质书,40.9%的人选择电子书,3.2%的受访者偏好其他阅读方式。在阅读场所方面,家中和工作学习场所是最常见的阅读地点,通勤途中和图书馆、书店次之。
在阅读量与书籍类型方面,40.3%的受访者每年阅读超过10本书,21.5%的人阅读4—6本。最受欢迎的是文学小说、历史传记和励志成长类书籍。受访者的阅读动机也值得关注。超七成受访者以自我提升为阅读目的,其次是兴趣驱动、休闲娱乐。在书籍选择方面,人们最注重图书的内容、主题、作者知名度,他人推荐和畅销榜单也影响着人们的选择。
在如何获取书籍方面,购买纸质书、在线上阅读平台阅读、图书馆借阅占比较大,这说明人们获取图书的方式日益多元化。目前,我市已基本建立起线下线上、遍及城乡、数量庞大的阅读基础设施网格体系,有效满足了广大群众的阅读需求。人们可以自由进出聊城市图书馆等综合公共文化空间,免费借阅书籍,参加作家签售会、讲座等活动,这契合了爱书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方面,受访者认为时间不足是最大困难,然后是注意力分散、书籍价格高等。值得关注的是,社交媒体(如微信、短视频平台)对阅读的影响呈现两极分化:46.8%的受访者认为浏览社交媒体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37.1%的人认为社交媒体占用时间过长,减少了深度阅读时间,社交媒体的双刃剑效应值得关注。
读书会是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涌现出小水滴读书会、沐凡舍读书会等阅读社会组织。它们利用自身优势,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方参与的阅读活动,让更多人参与阅读、热爱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6.3%的人经常参加读书会,45.7%的人偶尔参加读书会。
数据显示,受访者最期待的阅读支持包括社区图书馆、共享书屋、个性化书单推荐和免费电子书资源等。在开放性问题中,受访者提出了多项推广阅读建议。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议在社区、医院和银行等公共场所增设读书角;在活动推广方面,建议举办读书分享会、亲子阅读活动和有奖阅读竞赛;在政策支持方面,建议发放购书补贴或建设“免费读书小屋”等。
不少受访者还推荐了值得一读的书籍,包括《平凡的世界》《三体》《明朝那些事儿》等,推荐理由多聚焦于书籍的思想深度、现实意义或情感共鸣。
本次调查显示,聊城市民普遍重视阅读的价值,除了阅读纸质版、电子版图书,还会在线上阅读平台听书。随着我市公共阅读设施的普及、实体书店的稳步发展、农村书屋服务效能的提升、丰富阅读活动的开展、强有力的社会倡导等,已有更多人参与到阅读中来,进一步推动了“书香聊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