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创业”记
□ 徐辉
20世纪70年代初,我随父母到东阿关山生活。那时候,父母是双职工,加起来有八十余元的工资,除了给外地的奶奶寄点钱外,我们一家四口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当时没有零用钱这一说,买铅笔、本子,理发,都需要向爸妈申请费用。
我热衷于收集小人书,当时大约一角五分钱一本。爸妈每个月允许我买三四本,但远远满足不了我的胃口。为此,我尝试过很多攒钱方法:捡废品、编草辫、捉蝉蜕、养土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忙活一阵之后,好像都没攒下钱。
大概在小学四年级时,住在山上的一个朋友终于发现了商机:砸石子。经过多次考察,我们觉得这还真是门好生意:
一是原料也就是石头随处都有,而且是免费的。
二是加工简单,不需要特殊的技术。
三是利润丰厚,一方可以卖六元钱。
朋友东拼西凑,准备了两个柳条筐、两把锤子、一张筛子、一把铁锨、一把洋镐,在他家附近选了一处小山窝,我俩的“创业计划”便秘密开始了。
那时候大约三点半放学,课后基本没什么作业,父母都上班,我每天可以有两个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正好可以用来砸石子:收集大小合适的石头,用锤子砸开,过一遍筛子,将石子堆在一边。怀着美好的憧憬,我们两个忙得不亦乐乎,仿佛小人书已在向我们招手了。
显然,我俩严重低估了这件事的难度,劳动强度远非我们两个小孩所能承受——干了没一会儿,我的手上便磨出了血泡。另外,我俩也没有“一方”这个量词的概念,半天过去,地上只有小小的一堆,估计连一方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第一天回家,我浑身脏兮兮的,手上满是血泡,连筷子都拿不稳,饭量还增加了不少,父母纳闷地问我,我含糊其辞地搪塞过去了。第二天,由于老得抱石头,我的褂子磨破了。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到家,奇怪的是,父母好像没看见,一句也没问,只是一个劲地给我夹菜。
第三天放学后,当我俩走到我们的“石料加工厂”时,我父亲、朋友的父亲,还有班主任老师三人出现了。见到他们的那一刻,我俩都有种见到亲人解放军的感觉。他们并没有责备我们,只是帮着把工具送了回去。就这样,我童年的第一次“创业”无疾而终了。但是,从那以后,我也基本实现了小人书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