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聊城·江北水城龙舟公开赛5月17日开赛
本报讯(记者 张承斌 通讯员 叶志强)5月17日至18日,2025年“行走大运河”——中国辉煌足迹大运河龙舟系列活动暨中国聊城·江北水城龙舟公开赛将在东昌湖金凤广场水域举行。本次活动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龙舟协会、央视网和聊城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承办。届时,来自江苏、湖南、湖北、河南、山东等全国各省市的33支龙舟队伍、约500名选手将在东昌湖上展开激烈角逐。同期还将举办山东省第十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龙舟比赛,全省16地市的200余名选手将同场竞技。
本次公开赛设12人龙舟200米、500米直道赛两个项目,分男女组进行。赛道布置于东昌湖水域,设6条标准赛道,配备电子计时计分系统、救生艇等专业设备,确保赛事的专业性和安全性。根据竞赛规程,各参赛队需报16人,包括划手、鼓手、舵手及替补队员。比赛采用预赛、复赛、半决赛、决赛的方式进行,为决赛总成绩前六名颁发名次奖杯和奖金。为确保赛事公开公正公平,中国龙舟协会选派8名国际级裁判员和技术代表来聊执裁,并担任裁判长及仲裁职务,市教育体育局选派50名二级以上裁判员从事裁判工作。
目前,赛事筹备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赛道铺设、登舟平台、起航伸缩平台等水上设施均已安装调试完毕,主会场舞台搭建、观众席布置等工作有序推进。5月15日起,仲裁、技术代表、裁判人员及各参赛队将陆续报到,16日进行赛前训练并召开领队教练联席会。开幕式将于17日上午8∶30举行,包含龙舟巡游、运动员及裁判员代表宣誓等环节。
本次赛事深度融合聊城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在去年组织非遗展演的基础上,今年赛事宣传和赛事周边增加了运河文化宣传、“龙舟光影之旅”摄影大赛·聊城站、“中国大运河文体旅消费季·聊城站”等内容,打造“体育+文旅”消费新场景。
为保障赛事安全有序进行,聊城市多部门协同落实保障措施。市公安局部署警力负责交通管制、安全保卫及突发事件处置,赛事期间对南湖滨路、湖滨路等周边路段实施临时管控;市卫生健康委安排2辆救护车、多名医护人员及急救设备,开通伤员救治绿色通道;共青团聊城市委招募100名志愿者,负责赛事接待、物资分发、秩序维护等工作。
近年来,聊城依托“江北水城”生态优势,持续打造“行走大运河”龙舟赛品牌,推动体育赛事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本次赛事的举办,不仅为全国龙舟爱好者提供了竞技交流平台,更以赛事为窗口,向外界展示聊城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与现代城市风貌。
新闻链接
龙舟文化:千年传承的水上文明密码
龙舟文化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图腾崇拜。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8000年前独木舟,印证了远古先民“刳木为舟”的智慧。先秦《穆天子传》首次记载“龙舟”为天子乘具,战国《人物御龙帛画》则具象化了“乘龙升天”的精神诉求。至汉代,龙舟竞渡与纪念屈原深度融合,《隋书·地理志》载“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标志着民俗仪式的成熟。2011年,贵州镇远、广东东莞等四地赛龙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活态文化基因。
闻一多在《端午考》中论证,龙舟祭龙本为吴越图腾仪式,因屈原投江的历史偶合,演变为“楚地悼屈原,越人祭水神”的文化融合。这种融合使龙舟承载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当代龙舟运动展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勃勃生机。在竞技层面,中国健儿在亚运会上的精彩表现,印证了“人心齐,泰山移”的团队精神永不过时。在非遗传承方面,江西梓埠镇匠心独运的龙舟制作工艺,让传统技艺绽放异彩。
据统计,全国龙舟队伍已突破5000支,年赛事300余场,带动消费超200亿元。作为“体育+文旅”的典型案例,2025年聊城龙舟赛期间,东昌湖周边举办“运河民俗文化节”,游客可体验传统龙舟制作、品尝非遗美食,形成“全民办赛、全民共享”的热烈氛围。
龙舟文化的现代转型,既保留了“龙图腾”的精神内核,又融入科技元素与国际视野,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这种“以舟为媒”的文明对话,正让千年龙舟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记者 张承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