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地名里的黄河故事
□ 戴敬仁
历史上,黄河曾5次流经冠县,涉及12个乡镇、243个村庄。冠县有不少地名取名于黄河,讲述着精彩的黄河故事。
时间最早、持续最长的王莽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在宿胥口(今河南浚县新镇堤壕村)决口,自今冠县斜店乡南满菜村东南入境,呈西南东北走向,沿斜店乡西部,东古城镇东、北部,万善乡北部,店子镇至北馆陶镇东南部,在冠县境内长约40公里,平均宽1.5公里。饱经岁月侵蚀,其河道并不明显,唯堤防遗存高出地面2—3米,部分区域或更高。再向东经清水镇、甘官屯镇、柳林镇东出境至今茌平区博平镇方向,境内长10余公里,较多沙质河滩慢坡。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濮阳境),泛清河以东数郡”。王莽考虑到这次改道后,老家委粟里(今河北省大名县金滩镇沙窝庙村)的祖坟从此可免受洪水,于是故意不再堵塞,任其改道,人们便把这条河称作王莽河。
馆陶的名称源于黄泛遗迹陶丘。馆陶为战国时取名,其城在今冠县东古城镇。唐《元和郡县图志》载:“馆陶县(今冠县东古城镇),春秋时晋冠氏邑,后属赵,陶丘在县西北七里。赵时置馆于其侧,因为县名。”此陶丘又称陶山,在战国时期,不过是黄河泛滥积沙而成的土丘,汉代时黄河屡决,给冲没了。
黄城为春秋时晋国城邑,又名黄邑、黄垒。遗址在今冠县城南黄城村,包括北黄城、杜黄城、王黄城、杨黄城等村庄。《括地志》云:“故黄城在魏州冠氏南十里,因黄沟为名。”《一统志》说:“黄城一名黄垒,以黄河故(名)。”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宣公四十三年(公元前413年),伐晋,毁黄城。”历史上黄城的确是晋国东部的重要边防城池。
古黄河入冠县的满才村(今称满菜村)在唐朝属“贵乡县金堤乡满才里”。今斜店乡北满菜、樊楼,东古城镇张查等村还有部分黄河西堤残段。村民介绍,北满菜村南遗址,东侧坡地较缓,西坡较陡,原来主堤宽30多米、高6米—7米。村庄坐落在宽阔的古堤之上,近些年村落扩大,才开始在堤下建房,古堤比后盖的房子还要高。史上南北满菜村为一个村庄,2009年秋在村北一干渠窑厂取土时发现墓志,记载唐大顺二年(891年)此地属“魏州东贵乡县界金堤乡满才里”。唐代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看来满才村当时规模不小。
樊楼村是冠县海拔最高之地。人们称村南“沙土岗子”为“樊楼沙岗”,面积约1.2万平方米,高约20米,海拔54.8米。村民称之“谭侯墓”,谭侯究竟为何人?笔者查阅史志,并无谭姓诸侯,不过此地距王莽老家委粟里仅十几里,其叔王谭曾受封平阿侯,疑谭侯即王谭。
在樊楼、辛庄与北满菜村之间,有一处保存相对较为完好的汉时古堤,南北长约150米,中间人为断开40米,分属辛庄村和北满菜村。20世纪70年代,由于建窑厂取土烧砖,今日最高处比原来低了10米。不过在取土坑中不仅发现了满才墓志,2009年初,还发现一处辛庄遗址,文化层距地面6米,深2.5米,包含龙山文化的房址、瓮、罐,商周的罐、鬲,春秋战国的瓦当、罐等,距今4100年左右。这处从龙山文化到春秋战国的文化遗存,专家称填补了聊城西部史前文化遗存空白,201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固为名的村庄遍布古堤。一是沿黄河故堤分布,较为集中。固,通堌,古河道两旁的河堤或者高地,多用于地名。先人定居建村,不能离河太远,需要择河边高地或增高地基“筑堌以居”,所以满才村古堤房下尽为五花土。村落临近堤岗,“堌”字前冠以姓氏以为村名,后将堌演为固,再冠以东西、前后以区别于他村。冠县755个村庄带固字的有25个,诸如3个尹固(尹固北、南、中),3个里固(里固七甲、八甲、九甲)、7个张固(张张固、曲张固东、曲张固西、姚张固、刘张固、郭张固、李张固)等。二是形成早,名称沿用已久。史料记载,这种“某固”村,唐代已经大量出现。唐《许和墓志》1988年在冠县东古城镇翟庄村出土,志主于唐大顺二年葬于魏州馆陶县堂道乡高固村,墓地“东瞻马固之疃,西邻漭水”,表明今万善乡马固村唐代时就有。三是史上诸多称“固”的村庄已经消失。除唐高固村、北宋郭固村已消失外,万善乡段辛庄村东有宋马固庄子遗址,东西长二三公里,相传毁于宋黄河洪灾。四是史上有些村曾称“固”,但发生了变化。如东古城镇张查村原名东提固,后称张沙村,今为张查村。固字也通他名,冠县张四古村就原作张四崮堆。
崇文街道吉固村因村南有座吉普寺取名吉固。吉普寺始建于隋大业五年(609年),相传魏征曾在此出家为道,时社会动荡,他还拿出香火钱修筑围子。唐安史之乱中,寺被烧毁,遂在址南3公里古堤上新建,后吉姓百姓也迁此随寺建村,因邻寺庙取名唐寺。
以河滩地而名。崇文街道孙疃村系明代之前老村,为孙姓所建,村傍滩地,故名孙家滩。明永乐年间村民落居,改称孙家疃,又称孙疃。
在东古城镇田马园村东仍保留一处古堤遗址,高5—6米,上种有槐树,下是平整后的田地,周边遍地果树。这是20世纪治理沙荒时,村民特意留下的,以作纪念。田马园村附近还有温马园、王马园、胡马园、宁草村、李草村、王草村等村庄,这些村名来源于马政制度,都与明朝廷在此设马厂有关。出于国防军事、交通等需要,明代形成一套完整的牧养、征调和使用制度,设置众多马厂,还在低洼易涝处、沙荒地设立草厂,收储马草,黄河故道荒芜沙地成为首选,后来渐成村落,就以马园、草厂等命名。今冠县烟庄街道东、西十里营两村即源于明代牧马场兵营,有草场210亩。
“屯毛不辨”。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黄河向北决出屯氏河,到元帝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屯氏河绝”,其流路大致在河北省大名县金滩镇至山东省德州段沿卫河一线。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在馆陶县设州,因临近屯氏河,本为“屯州”,却被人错认作“毛州”。后以“屯毛不辨”比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其实,现在冠县境内看到的主要是北宋“商胡北流”在此流过的遗迹。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决口557步,洪水形成新河道,向北纵穿整个河北东路,在天津入海,直到熙宁二年(1069年)改道。在冠县先是流经王莽河,至北馆陶镇东南部,斜跨清水镇,至柳行头村北出境,入临清市。《宋史》《资治通鉴》都有“郭固口决口”的记载。皇祐二年(1050年)七月,黄河在郭固村决口,关于其位置,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在馆陶东北”,即在东、西木堤两村附近,直到皇祐四年才堵塞成功。故道旁有东木堤、西木堤、公(工)曹、克宁、水赞等村。水赞原名水断,后建有铺舍称为水断铺;木堤村取名于以木修筑的黄河堤防;工曹村取名于对朝廷工曹的纪念;而克宁村则取名于河水重归安澜。这些村庄都留下了战水灾堵决口的印记。以沟为塞,北馆陶镇有东沟塞、孙沟塞、王沟塞、西沟塞等诸多以沟塞命名的村名,记录了那段抗洪历史。
王安石开凿赵王河。冠县东南部还有一条宋黄河故道。嘉祐五年(1060年)黄河在南乐决口,冲出二股河,流经梁堂、贾镇、辛集等乡镇,入今马颊河。熙宁初年二股河决冲毁的堂邑县,便从千户营村移至今址。自今冠县清水镇西华村向东南开挖治理黄河,北从甘官屯镇的邓官屯村南开始,赵王河经过王羡、石家寨东,至贾镇西南引入二股河,长约15公里。后二股河在桑桥村东流,流经张货营、朵庄、务头等村,南至桑桥村的故道也被称为赵王河。元丰四年(1081年),黄河自内黄决口改道他处,至元祐四年(1089年)再次流经二股河,十年后再次改道。失于治理的赵王河成为季节性河流,直至20世纪60年代,桑阿镇朵庄村南故道上尚有砖石结构的赵王河桥。今赵王河无存,域内石家寨、七姓屯洼地是当时的泛滥遗迹。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