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漏员:一根长杆听“水语”
文/图 本报记者 岳耀军
一座城市的供水管道就像人体内的血管,时间久了也会衰老生病,供水管道测漏员就是城市地下“血管”的听诊师,他们每天沿着供水管道“听诊把脉”,精心守护千家万户的供水安全。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今年的主题为“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专门保护地下供水管道,让人熟悉又陌生的群体——测漏员。
供水管道“听诊人”
3月21日上午8时30分,在振兴东路,聊城水务集团润达水业公司管线处测漏班班长刘汝伟带着赵建军、庞广宁两名测漏员,开始了一天的“刷街”工作。
身穿荧光背心、手持长杆、铁钩等工具,他们在供水检查井旁,将一根长杆插入井内,然后一人将耳朵贴在长杆上端的一个圆柄上,俯身倾听,这一“怪异”的动作不时引起路人疑惑的目光。
“这种长杆叫‘听音杆’也叫‘听漏杆’,通过它可以测出管道是否漏水。”刘汝伟指着一根长约1.5米,上端有个圆柄的细长杆说,听音杆类似医生的听诊器,一端插到供水闸门、管道或消火栓上,另一端的圆柄可以聚音,由此倾听流水声是否异常。
刘汝伟3人的工作就如同医生为病人把脉一样,沿着管线听,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找,通过“听”就能找到深埋地下的供水管道“病灶”。
“供水管道漏水时,喷出管道的水与漏口摩擦以及与周围物体发生撞击,由此造成的流水声都可通过听音杆传入耳中,我们就能判断地下管道是否漏水、大体位置在哪儿、漏水严重程度等情况。”刘汝伟说,不同的声音代表水管不同的状态,要干好这项工作,除了仪器外还要靠经验和感觉。
除了听音杆外,他们携带测漏仪、相关仪、测漏预警仪等先进设备,这些都可以测漏并精确找到漏水点位置。
对于有十五六年“听诊”经验的刘汝伟来说,一般情况下他先用简便、高效的听音杆进行检测,当遇到“疑难杂症”难以判断漏水点时,再按程序使用其他先进设备。
每年“把脉”管道上千公里
“测漏最怕遇到‘水包管’的情况,就像一个水龙头放进水中一样,只冒水花,声音很小,没有一定的经验是听不出来的。另外,管道材质不同、管径大小不同,测漏的远近就不同。”刘汝伟说,球墨、PE材质的水管发出的声音只能测10米远左右,而管径小的铸铁管水流声比较尖锐,能测几十米远。
用听音杆测漏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刮大风、下大雨、车流声等噪声都会对“听诊”产生影响。所以,作为测漏员不但要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还得有耐心和责任心,不能急躁。“对供水检查井和消火栓要一个不漏地巡检,绝不能投机取巧,遗漏一个就有可能留下漏水隐患。”刘汝伟表示。
记者看到,在巡查测漏中,他们3人相互配合,经验比较丰富的刘汝伟负责“听诊”,庞广宁和赵建军一个负责用钩子开启井盖,一个负责携带测漏工具。
“掀井盖是个力气活,因为有的井盖缝隙被淤泥封死,有的铸铁井盖与下面的井框锈在一起,很沉。”庞广宁说,掀井盖前,他们一般用螺丝刀先清理一下井盖周围缝隙间的杂质或用锤子敲一敲井盖,松动一下锈渍,然后再用钩子钩起井盖。
“每天至少要开启六七十个井盖,刚开始干这项工作时,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胳膊疼,不过现在锻炼出来了。”庞广宁说着,用钩子钩开脚下的井盖。
寒来暑往,刘汝伟、赵建军和庞广宁每天穿行于城市之间,在街上巡检供水管道。目前,城区内的供水主干管、分支管共有上千公里,它们或埋在主干道的绿化带下、辅道边或人行道上,每条道路的管道走向各异,但测漏员都了然于心,为降低漏水损失,他们每年都会巡检一遍。
半年节水近10万吨
“2021年,我们共测出供水管道漏水点19处,按半年计算,能节水近10万吨。应急检测管道确定漏水点24处,全部得到及时修复,保障了市民的正常用水。这一年,我们集团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8.11%,位列全省前三名。”聊城水务集团润达水业公司管线处魏书芳说,今年以来,刘汝伟班组已测出5处漏水隐患。
几天前,他们在兴华路巡检时,发现一个供水管有异常声音,于是顺着闸门井排查,果然,在七八米外的一个检查井内发现水管已破裂,水正汩汩地往外淌。
今年初,在东昌路人才大厦附近,一个检查井的水管破裂,从裂缝中不断向外冒水。他们发现后及时报告抢修,避免了更大损失。
除了日常测漏外,他们还负责应急检测任务。去年底,东昌府区文化路与龙山西街附近的供水压力不足,居民用水受到一定影响。
接到任务后,他们迅速抵达现场进行细致摸排,终于发现了一处漏水点,白花花的自来水正排入下水管道内。精准找到漏水点后,抢修人员很快堵住了漏水点,居民家中恢复了正常供水。
“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遇到突然漏水事故,测漏员都会迅速抵达现场,有时需要站在泥水里工作。”魏书芳说,精准找到漏水点不但可以实现快修,尽早为用户供水,而且能防止大面积开挖路面,节约维修成本。
尽管他们常年奔波在城市街头,但仍有很多人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在很多市民眼中,测漏员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群体。尤其是晚上工作时,3个人手持工具掀开马路井盖,难免会让人产生误解。“现在我们都穿着写有‘供水’字样的荧光服,情况好多了。”刘汝伟笑着说。
□ 记者手记
点赞! 城市“水脉” 守护者
为探听地下水管的“丝丝细语”,寻找漏水的蛛丝马迹,夏天天气再热,他们也要头顶烈日耐心倾听,冬天天气再冷,他们也要迅速冲到一线,准确查找漏水点,为及时抢修赢得时间。
走路、撬井盖、弯腰听、再走路……这是测漏员的工作日常,动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干我们这一行得有耐心和责任心,不能急躁,不能投机取巧!”刘汝伟的话非常实在,但很好地诠释了他们的职业操守。
测漏员,用执着和辛勤的汗水,守护着这座城市的供水安全,为节约水资源奉献着力量。默默无闻的他们,不被人们熟知的他们,有时会被误解的他们,值得我们点赞。
岳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