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8版:文化·公益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o

62年前老照片见证“聊城力量”

王一 展示62年前的老照片。赵宗锋 摄

本版老照片均由王一提供

年少时的王一在学校训练

本报记者 赵宗锋


3月14日下午,在聊建集团家属院,82岁的王一打开屋门,墙上的一幅老照片很显眼。

一个年轻小伙,举着杠铃,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照片拍摄于1960年,那个小伙就是62年前的王一。当年,他参加完山东省青年举重锦标赛,回到聊城后拍摄了这张照片。

在那年举行的山东省青年举重锦标赛上,王一获得次轻量级第二名,这是当时聊城获得的最好成绩,这也证明了,作为国家二级运动员的王一,已经具备一级运动员的水平。

一颗举重新星,正冉冉升起。

但命运恰如潜流,动无常则,进止难期。也是在那一年,一次意外让王一告别举重生涯。62年后回首,王一说,当然有遗憾,但人生难料,可不就是这样吗?


高光时刻

他取得当时聊城举重最好成绩


获得推举冠军,抓举和挺举成绩优异,最终总成绩获全省第二名。尽管已经过去62年,但王一提到当时的场景,依然笑容灿烂。

“那年,聊城去了6名举重运动员。”王一说,事实上,在参加这次锦标赛前,王一和同学已经在当时的聊城体育专科学校训练了近三年。

因为师资力量不足,在很长的时间里,王一和同学只是对照书本要求自行训练,因为水平最高,王一便承担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双重角色。

“其实,家里并没有其他人从事举重工作,我也不过是从小力气大一些。”王一说,在东阿上学时,这一特点得到充分发挥,他也因此得以到聊城上学。

在王一保存的另外一张在学校训练的照片中,他高高举起一个杠铃,脸上透着坚毅,后面的同学则露出羡慕的目光。

1960年1月,山东省青年举重锦标赛在泰安举行,来自全省的举重选手汇聚于此。王一和同学赶往泰安时,还不能确定自己的水平排在什么位置。

上台前给自己鼓劲,上台后奋力一搏,王一的成绩之好,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

“当时,那是聊城取得的最好成绩。”王一说,赛后,他参赛的这张照片在聊城多个地方展出,他也因此有了“明星”的感觉。

“那时候的体力是真好,我当时还问领队,既然来了泰安,咱们去爬一次泰山呗。”王一说,领队表示没时间了,因为第二天一早就得赶回聊城。结果,王一硬是用了赛后一个下午的时间,爬到泰山顶又下来。


波澜起伏

一次意外让他与举重“匆匆离别”


当年的山东省青年举重锦标赛,其中一项任务,就是为接下来的全国比赛选拔人才。拿到次轻量级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王一有了参加全国大赛的资格,他对此也踌躇满志。

但人生波澜起伏,谁也说不清“暗礁”藏在哪里。全省比赛结束后不久,在一次训练中,王一摔伤了腿。住院一个多月后,医生告诉他,腿伤能恢复,但高强度的训练已经与他无缘。就这样,王一失去了参加全国比赛的机会,也就此与举重这项运动告别。

“那时,心里真是难受。”时隔多年,回想起那段低潮期,王一的眼圈依然泛红。不过,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帮助,让他很快振作起来,省里多所大学也向他抛来橄榄枝。很快,听从老师的建议,王一选择了去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深造。毕业后,王一回到聊城,干了一辈子建筑行业。退休后,他更是用20多年的时间深入挖掘仓颉的文化故事,为聊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再添光彩。

好友郑长岭对王一比较了解,在他眼里,王一是一个始终对生活充满热忱的人。

“今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在我国成功举办,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大好事。”王一说,经历挫折后重新振作也是体育精神的一部分,是很多体育健儿动人故事中的一部分,“当时,确实很遗憾,但人生沟沟坎坎,我们都要经历。那段举重生涯,也是我的宝贵财富。”


■ 记者手记

八旬老人有个未了心愿


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王一老先生这样的经历。当坦道骏马忽然变幻,鲜花簇拥转眼成空,如何调整自己,尽快振作起来,很考验人。尤其是在一个人还很年轻,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的时候。

今年北京冬奥会上,“四朝元老”徐梦桃的故事足够动人。历经挫折后,带伤出战的她终于拿到金牌,圆了儿时的梦想。当然,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意义。当人生走到转弯处,我们从王一老先生身上,听到了老师和同学们关心关爱帮他振作的温暖故事:王一的一位老师赵振美来自济南,赵老师了解到王一的经历后,鼓励他报考济南的学校,并帮他安排住处,减轻他的生活负担。接受采访时,王一老先生讲到这里,几乎要哭出来了。大学毕业后,他与赵老师失去联系。有很多年,他每次去济南,都去寻找赵老师,但只是听说赵老师先后在几所高校任教,至今没能打听到确切下落,这也成了他多年来的一大遗憾。

“如果有可能,希望媒体帮我找一找,让我有机会表达谢意。”王一说。

一位八旬老人,正期待心愿实现的那一天。

赵宗锋

2022-03-24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016.html 1 62年前老照片见证“聊城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