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冈上石碑考
□ 耿仁国
景阳冈,位于阳谷县城东18公里处张秋镇境内,因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故事而闻名中外。
景阳冈遗址是一个起伏平缓的高冈。据清康熙《阳谷县志》记载,这一带原有九岭十八堌堆,沙丘起伏,莽草无涯,古木参天,人烟稀少。冈上原来有三间庙宇,据传是明代中期修建的土地庙,后来被毁。现存古庙是1958年阳谷县人民政府重新修建,青砖灰瓦,坐北朝南,庙内塑有武松打虎像,彩绘《水浒传》故事壁画多幅(1994年开发建设景阳冈旅游区时,此庙改为“山神庙”,拆除了武松打虎像,改塑为山神像)。
庙的左前方立有舒同题写的“景阳岗”石碑,右前方立有高达3米的龙头“虎”字碑。另外,鲜为人知的是,在舒同题写的“景阳岗”石碑刻立之前,还曾立过张稷臣题写的“景阳冈”石碑。
张稷臣题“景阳冈”碑
张稷臣(1875—1972),字绍农,阳谷县张秋镇桑营村人,晚清廪生,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工书法。新中国成立后,曾被选为阳谷县人大代表,受聘为山东省文史馆馆员。
张稷臣出身贫苦,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8岁时中秀才,后补廪生,于张秋镇陕西会馆坐蒙馆授徒,习文不辍。乡试之年因母亲生病而失考,遂弃仕途,专心从教。其自18岁起,直至87岁,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在原来私塾基础上创建了一所新式学校,在册学生超3000人,为地方培养了大量文化人才,受到地方各阶层人士的敬仰。
张稷臣对书法深有研究,挥毫泼墨,颇具造诣。其书师柳(公权)、颜(真卿),兼习王(羲之)、孙(过庭)、欧(欧阳询)、米(芾)诸家,潇洒圆润,雄健庄秀,柔中有刚,自成一体,楷、行、草均富神韵,时人奉为“张体”。民国时期,山东督军张怀芝立祖茔碑,名流云集,试笔后惟张稷臣之字为众家赞赏,故30通碑为张稷臣一人独书,现部分墓碑仍立于东阿县皋上村张氏墓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山东》杂志曾以《景阳冈上一书翁》为题对张稷臣书法进行专题介绍。
张稷臣才高性谦,心胸旷达,为人处世光明磊落。1972年以98岁高龄仙逝,人们无不为之悲痛、感喟。后人搜集整理出版了《张稷臣书法遗珍》一书,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1955年,张稷臣应省文史部门之邀,题写“景阳冈”碑文,并于当年刻成竖立于景阳冈旧址土地庙(今景阳冈旅游区内山神庙)前。
1958年,舒同“景阳岗”碑刻立后,此碑废弃,流落民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张稷臣后人张庆召于张秋镇西沙村发现此碑,当时被用作瓦缸作坊地基,碑正面字被水泥沙子抹平,于其上整压胶泥,磨蚀甚重,遂赎回运至家中保存。
2001年5月,阳谷县政府挖掘整理文物,扩大景阳冈开发规模。张庆召有感于政府号召,召集家人商议后,将该碑捐献给景阳冈旅游区管委会,竖立于景阳冈景区碑林内。后来,在景阳冈景区南部修建大型景阳冈牌坊时,采用了这三个字。
舒同题“景阳岗”碑
舒同(1905—1998),字文藻,又名宜禄,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人,书法大师,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他的书法风格独特,深受历代书法名家影响,同时又自成一体。他从小酷爱书法,系统临摹过颜真卿、柳公权、何绍基等名家的作品,最终形成了自己宽博端庄、圆劲婉通的书法风格。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1954年8月至1960年10月,舒同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兼济南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
1958年,舒同应阳谷县委邀请,欣然命笔,为景阳冈题写“景阳岗”三个大字。
至今,舒同题“景阳岗”碑已成为景阳冈景区地标性景点。
杨萱庭题“虎”字碑
在景阳冈旅游景区内立有一块草书“虎”字碑,高3.6米、宽1.8米、厚0.3米,为聊城籍著名书法家杨萱庭所书。
杨萱庭(1917—2005),聊城海源阁创始人杨以增后人,出生于聊城。少年时即酷爱书法,习诸体,称“百体杨”。他自幼习武,尤喜双剑,练就了强劲臂力。其早年在家乡任教,1949年后在北京建筑工程部工作,1976年调至北京民族文化宫专职进行书法创作,1982年调入中央文史研究馆,后为该馆馆员。杨萱庭从事书法创作和研究几十年,能双手握笔、双管齐挥,书写不同字体,既善用23公斤重的大笔书写高15米的巨字,又精于蝇头小楷。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不少作品被有关部门作为礼品赠送外宾,很多题字刻石及碑文手迹遍布于祖国的名山大川,著有《杨萱庭书法集》《杨萱庭书法艺术》《剑胆书魂》等。
1986年阴历二月,杨萱庭应阳谷县委、县政府邀请来到阳谷,一行二十余人登上狮子楼。当时长约4米、宽约2米的大幅宣纸,平铺在地上。两名年轻工作人员用肩膀扛着23公斤重的特制大笔,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步入现场,一名工作人员将3箱北京“一得阁”墨汁倒在可容纳两桶水的瓷缸里。当时,杨萱庭已年近古稀,但身体仍很矫健。虽已初春,寒意犹存。杨先生脱去大衣,身着衬衣,外套毛坎。只见他双手握笔,两臂下垂,两腿叉开,前拱后蹬,蘸足墨汁,大笔一挥,笔锋着纸,犹如龙飞凤舞,上下翻腾,一硕大“虎”字一气呵成。另有一名工作人员,手捧脸盆,随笔走动,唯恐墨汁滴落。该“虎”字起笔看上去如昂首乌蛇盘绕,落笔如摇尾猛虎下山,形态逼真,耐人寻味。
后来,从济宁嘉祥运来两吨重精美石料一块,请刀笔石匠,将杨萱庭所书虎字刻于石上,置于景阳冈山神庙旁。因“虎”字起笔处是一“蛇头”形状,落笔处是一“虎尾”形状,所以此碑又被称为“龙头虎尾”碑,有龙腾虎跃之势,暗喻此地藏龙卧虎。
虎字碑的背面,则是阳谷县委原书记许继善所撰《虎碑跋》。
(本版图片由刘胜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