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 · 200本书 · 100篇读后感
——走进语文教师周长会的阅读世界
文/图 本报记者 路子强
作为莘县新城高中的一名语文教师,周长会一直有个疑问:人的阅读潜力有多大?于是他向自己发起一个挑战——5年读200本书、写100篇读后感。他制订这个计划不仅是对自我的挑战,更是想用身体力行的方式,为学生们树立阅读的榜样,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将阅读分为三个维度:首先是教育理论类书籍,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需求;其次是语文教学类书籍,这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必要储备;最后是人文社科类书籍,这是满足个人精神成长的兴趣所在。”6月11日,周长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阅读配比上,专业责任优先于个人兴趣,因此他将三类书籍的阅读比例控制在3∶2∶1。
周长会的这项读书计划始于2022年,将持续至2026年,今年是第4个年头。“阅读进度和读后感写作正按计划稳步推进。一开始,我也不确定自己能读完,现在来看,不难。”周长会说,为了检验自己的写作水平,他还经常给媒体投稿,4年来在各类期刊、报纸发表文章50多篇,其中在《聊城晚报·一城湖》副刊发表了6篇。为了记录进度,他特意注册了“菜根先生的读与写”微信公众号,定期更新阅读书目和读后感,既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也接受学生“监督”。
作为一个爱读书、爱写作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周长会不遗余力地打造书香班级。“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我和我的学生一直在行动。”周长会告诉记者,每周二的晚上,告别白天的喧嚣,卸掉繁重的学业,他会和学生静静地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读《边城》《围城》《杜甫传》《苏东坡传》等。由于效果良好,周长会的班级阅读会模式在全校得到推广。在他的带动鼓励下,学生发表各类文章40多篇。周长会还鼓励学生进行沉浸式阅读,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在2022年举行的莘县创新作文大赛颁奖典礼上,周长会带领学生表演的话剧《边城》惊艳全场。
教室就像“灌木丛”,充满生机与可能,周长会在这里守望一群学生的成长,见证着那些热爱阅读的学生思想日益丰盈,而他也找到了教育的真谛。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蔡蕴嘉曾是周长会的学生,他在发给周长会的信息中写道:当我们在书籍中与千百种思想对话,便不再困守“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开始尝试在复杂现实中灵活切换视角,这也正是应对未来社会不确定性的关键能力。这种能力并非天生,而是通过不断阅读、思考与碰撞逐渐培养而成。感谢周老师,用读书为我推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
古人有言: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周长会说,他要把“莫”换成“要”,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自己身体力行,找出最佳阅读方式,进而惠及学生,这是他对身正为师、学高为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