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徐明海:二十年坚守“修”出和谐邻里情

徐明海在修鞋

文/图 孙文辉 贾同甲

在聊城市城区兴华路益民胡同附近,“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淡淡的皮革味儿,是街坊邻居们再熟悉不过的。年过花甲的徐明海,在这里一守就是20年。老徐有个规矩:给老人、残疾人、军人修鞋擦鞋,分文不取。

徐明海是阳谷县七级镇大翟村人,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右腿落下了残疾,说话也不太利索。2005年,“全国十大学雷锋标兵”退役军人刘光建来到聊城,招收10名残疾人为徒,徐明海成为“雷锋擦鞋班”的一员。此后20年间,徐明海和他的修鞋摊儿就在益民胡同口扎下根来,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行动不便,但不想麻烦政府。有这手艺,能养活自己,挺好。”

在益民胡同,老徐的修鞋摊儿成了温暖的“邻里驿站”。老徐手艺好,人实在,在附近是出了名的。他的修鞋摊儿不大,收费也特别“良心”。小修小补,像钉个鞋掌、缝个裂口,常常就收两三块钱。有时候顾客鞋带断了、小装饰松了,他顺手就给弄好,连提都不提钱的事。日子久了,周围的邻居们都知道老徐不容易,家里鞋子有点小毛病,都特意绕点路送到他这儿来,就是想照顾他的生意。“徐师傅这人,实诚!”常来光顾的刘女士夸道,“修鞋仔细得很,心也善,真是活雷锋。”

老徐心里记着这份邻里情。他笑着说:“街里街坊的,都照顾俺生意,咱也没啥大本事,空下来就总想着帮邻居们做点啥。”这份朴实的心意,邻居们都看在眼里,暖在心上。

“像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太,找老徐修鞋,他从不要钱!”住在一品家苑的吴女士是老徐修鞋摊儿上的常客。看到老徐拖着不方便的腿脚,就靠着一双手吃饭,还总想着帮衬别人,吴女士特别感动:“他自个儿也挺难的,还总想着我们这些老人,让人打心眼里敬重!”

老徐的日子并不宽裕。他没上过几年学,也不会用智能手机。修鞋时常会遇到顾客修好了鞋,却尴尬地摸遍口袋说:“徐师傅,真不好意思,没带现金……”碰到这种情况,老徐总是憨厚地摆摆手,笑笑:“没事,下回再说。”有时候这“下回”,就真成了免费帮忙。这份因为“跟不上时代”带来的小窘迫,并没有改变他的坚持。

即便如此,老徐的小摊儿还是雷打不动地出现在胡同口。那张小马扎和那个磨得发亮的工具箱,成了益民胡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日复一日地低头修鞋,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修补着街坊们脚下的磨损,也默默传递着邻里间最质朴的温情。这20年的坚持,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邻里间你帮我、我念你,那份实实在在的烟火人情。修鞋匠老徐,用他的一双巧手,在益民胡同写下了最接地气的“雷锋故事”。

2025-07-03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2382.html 1 徐明海:二十年坚守“修”出和谐邻里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