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份样报连起的“山河情”
□ 文/图 张保泉
7月2日,邮政局的李师傅给我打电话,说有我的一封挂号信,放在门口的保安室了。听闻后,我连忙三步并作两步赶过去取信,拆开后里面是一份6月16日的《聊城晚报》,副刊版面赫然刊发了我写的一篇散文《车前草》。
这份样报是聊城的任重齐老师寄给我的。我和任老师在同一个文友群,之前素不相识,也未曾交流过。任老师大概是看到我的微信公众号后联系我,说村子里订了《聊城晚报》,如果我有需要可以寄给我。
看到任老师的信息,心里涌起几分欢喜,这份幸福来得太突然。在报刊上发表过文章的朋友都知道,虽然电子版也能保存,但又怎能比得上收到纸质样刊的快乐呢!那份散发着墨香的报刊,带来的幸福感会在指尖摩挲的过程中加倍……
3天时间,从山东聊城到河南新郑,300多公里。这一封薄薄的信笺,几元钱的邮资,跨越山水,传递的却是文友之间浓浓的情谊。一份样报很轻,但情义无价,在我看来重于泰山。再次感谢任老师对我的关心与鼓励。
山东与河南是兄弟省份,我简称为“山河”,也可以叫“河山”,排名不分先后。
同处北方的河南,没有辽阔的大海,所以我曾带孩子去过山东的几个沿海城市,抓鱼捕虾,感受海风。也曾去过曲阜孔庙,拜谒孔老夫子,感受那“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当然,山东德州的扒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味道确实不错,至今念念不忘。
自去年重拾写作以来,我在不同报纸上发表了一些“豆腐块”,并结识了不少全国各地的文友。其中就有一批山东作家:济宁的徐龙宽老师,主业经营一家水果店,工作闲暇进行写作,每年发表文章100多篇。从他身上,我不仅学到了写作、投稿的技巧,更看到了他对生活的那份从容与豁达。还有滨州的高延新老师,虽然比我小几岁,生活经历却比我坎坷得多,经过打拼,如今工作稳定,家庭幸福。去年,高老师和徐老师都成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我发自内心地为他们感到高兴。
延新兄弟的文字质朴,充满浓浓的乡情和泥土气息,文如其人。交往中,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爱看球赛、爱钓鱼、爱做美食……
每当有文章发表在山东的报纸上,我心中便多一份亲近感。因为,有友人在那里。
阅读和写作路上,一个人也可以孤孤单单地向前走。但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说说笑笑,相互帮扶,便能走得更远。
山东,河南。我的“山河情”,在这两个词语里不断蔓延流淌。
我也期待有更多文友的文字与《聊城晚报》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