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敬:三十载基层行医路 一颗岐黄仁者心
本报记者 马永伟
行妙手回春之术,立心慈仁爱医德。这是张世敬的座右铭,也是他近三十载从医路上始终恪守的职业信仰。从乡村诊所到中医殿堂,这份初心历久弥新。
作为聊城中医协会委员、中医药文化宣讲师,张世敬长期扎根临床一线,将传统中医辨证思维与现代医学诊疗技术有机融合,尤其在高血压、脾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治方面建立起一套独具特色的诊疗体系。自1996年开启医者生涯以来,他先后师从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谷万里、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王成哲等中医大家,系统研习经方时方,完成了从乡村医生到中医执业医师的蜕变。他辨证精准、用药精当,为无数患者解除疾病痛苦,书写着中医传承创新的时代篇章。
“对张大夫的医德医术很信任”
张世敬创办的“张氏中医堂”坐落于东昌府区张炉集镇张双阵村。步入这间朴素的诊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墙鲜红的锦旗——“大医精诚真妙手 济世疗疾见春风”“仁心济世 妙手回春”“疗效虽缓能治本 消肿散结立功劳”……每一面锦旗都承载着患者真挚的谢意,见证着医患之间温暖人心的互动故事。
“喝了几天中药,现在感觉咋样?”7月1日下午,张世敬向前来就诊的田先生耐心询问道。
今年49岁的田先生于2023年11月做了肿瘤手术,术后化疗期间身体出现排异反应。半年前他开始接受张世敬的中医调理,近期体检报告显示其身体各项检查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头不怎么疼了,后背也不那么僵硬了。”田先生反馈道。
为其仔细脉诊和舌诊后,张世敬温和地嘱咐道:“还得继续喝中药,另外我再给你做做耳穴压豆,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对于这样的慢性病,自我调理很关键,日常要继续保持平和的心态、充足的睡眠,坚持适度运动,并注意规律饮食。”
“经张大夫诊疗后,我现在感觉身上慢慢有劲儿了,我很信任他的医德和医术。”田先生感激地说道。
田先生刚离开诊室,2岁半的患儿欣欣就被奶奶抱着走了进来。前一天欣欣因为积食导致发烧至39℃,张世敬在其肚脐周围贴了几贴膏药,不到40分钟,欣欣的高烧便退了下来,此次复诊是为巩固疗效。张世敬在欣欣的中脘、神阙(肚脐)、大椎三个穴位贴上膏药后,叮嘱孩子奶奶:“平时注意让孩子别吃凉、别吃撑。”
在诊疗过程中,张世敬总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健康指导:“调整心态至关重要,积极面对才能改善健康状况”“血糖高不可怕,可怕的是血糖高的并发症,所以平时要多做有氧运动”“慢性病的治疗重在改变生活习惯,日常培养些爱好,可以多练练八段锦”……
这些朴实却充满智慧的叮嘱,既蕴含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也体现了他对患者全方位的关怀。张世敬表示:“这是我的行医习惯,也是作为医者应尽的责任。”
一位“西转中”大夫对中医的感悟
2017年,在积累了20余年临床经验后,张世敬通过了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考核,正式取得中医执业资格。2022年,他参加了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聊城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谷万里组织的“成无己中医大讲堂”研修项目,对中医和《伤寒论》有了崭新的认识和发现,更为难得的是实现了诊疗理念的重要转变——从“以西为主、以中为辅”的诊疗模式,发展为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中医思维体系。
张世敬深刻认识到,中医是集大成的医学体系,其理论融贯天文地理与人文思想,将人体视为有机整体。诊疗时注重动态平衡,通过整体调节实现局部疾病的转归,最终达到阴阳调和的状态。他还特别强调:“《伤寒论》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通过辨析病位、病性、病势及方证对应关系,极大地提升了中医临床诊疗的精准性和效率。”
《伤寒论》共十卷22篇,条文398方,全书重点论述了外感风寒引起的病理变化及辨证论治的方法,将外感病症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大症候群,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中医六经辨证理论。
张世敬回忆道:“谷万里教授在授课时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太阳病病位在表,主因寒邪外袭;阳明病病位在胃肠,病机为阳明化燥、湿热内蕴;少阳病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机系胆气郁滞、三焦枢机不利。谷教授特别强调培养中医思维的重要性,主张‘不仅要授人以术、明之以理,更要传之以道’。”
张世敬进一步阐释了中医治疗理念:“中医治病讲究因势利导,为邪气找出路;注重扶助正气以祛除病邪,最终实现阴阳调和、邪去正安的疗效目标。”
基层实践中的守正与创新
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两大特色,在张世敬的临床实践中得到生动体现。
“整体观念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张世敬阐释道,“人体365个穴位对应一年天数,12条经络对应月份,24节脊椎对应节气。这不仅是巧合,更是整体观的实证。中医视人体为动态平衡的有机整体,关注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的动态平衡,过和不及都是疾病,中正平和才是健康。所以中医不单纯是一种医学,还是一种可以让人心态积极、敬畏万物的心态修养,更是一种让人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生存之道。”
关于辨证论治,张世敬强调在临床和诊疗中要突破常规思维:“不要让常规逻辑和仪器检查结果固化和影响辨证思路,不能仅凭检查结果就简单用药。比如一看患者感冒咳嗽就开出消炎止咳的药方,对心脑血管病患者不进行诊断就用活血化瘀的药物,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疗方法和中医天人和一的整体观念不相符。必须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确定病机、病位、病性、病势,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不仅要治病,更要‘调人’——通过个性化方案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
作为当代中医人,张世敬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我们既要传承经典,又要与时俱进;既要博采众方,更要开拓创新。要把中医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好、发扬好、宣传好,让这一中华瑰宝真正造福基层群众,履行好我们这一代中医人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