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会寺“天章御书碑”发现记
□ 刘胜军
阳谷县阿城镇旧为水陆要冲、漕河重镇,“市肆殷繁,人烟稠密”,一时富商大贾云集,盐、当二业犹盛,有“金七级,银阿城”之誉(因七级镇是粮码头,阿城镇是盐码头,故有此说)。商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兴盛,闻名海内外的佛教圣地——海会寺就坐落于阿城镇。
海会寺位于阿城镇南街,会通河东岸,是聊城运河文化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其主体建筑落成于清康熙年间,后经乾隆、光绪年间两次扩建重修,形成了“殿宇巍峨、楼阁连亘”的清代典型古建筑群,占地90余亩,原有殿宇楼阁等多达168间,目前遗存81间,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会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时称“济西胜地”,著名古建筑专家陈从周考察后称其为华北五大寺院之一,现存有不少具有重要文物和艺术价值的碑刻、石雕、彩画等。院内古木森森,尤其是方丈阁院前的一株古柏,人称莲花松,又叫太子松,树冠繁茂,生机盎然,顶上又长出新枝,极具观赏价值。寺院大殿前原有康熙御诗碑一通,高及屋顶,首尾钤有天子御章,故被世人称为“天章御书碑”。
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增修阳谷县志》记载,天章御书碑,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立石,碑高七尺三寸,宽三尺,镌有康熙御书长歌一篇,前有叙,文入“艺文志”,有御章两枚。
然而,这通具备极高文物价值、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珍贵御碑,后来惨遭损毁。县志虽载“文入‘艺文志’”,但遍检志书却未发现其文,乃至御书碑究竟是何种字体,碑文中的“长歌”又是何内容,也终成难解之谜。多年来,这个谜团如同沉重的石块,深深压在地方文史研究人员的心头,成为难以释怀的憾事。
2023年10月的一天,笔者在阳谷县某文化街偶然发现一块残碑躺卧道旁,遂上前一探究竟。该残碑为长方形,长约85厘米,宽约40厘米,厚约30厘米,碑边刻有龙纹,正文右上角有一椭圆形章,印文模糊;碑文字体为行书,俊逸飘洒,气势超然,有董其昌遗风。残存文字三行半,行10—11字不等,依稀可辨为“康熙四十二年夏秋间恒雨……转沟壑穷者皆得衣食……”等字样,另半行仅残存十一个字的右半边,不可识读。经询问,残碑为阿城镇一农户家传之物。笔者拓取拓片一幅,以做进一步研究。
笔者经多方查找资料,获悉碑文原是康熙御制诗一首,收录于《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御制文第三集》之第四十八卷中,兹抄录全文如下:
康熙四十二年夏秋间,恒雨为灾,山左尤甚。朕夙夜靡宁,宵旰焦劳,减膳撤乐,坐不安席,自冬至夏,自夏至秋,未尝晷刻少安,虽设法拯救,几乎难保。幸四十三年二麦大熟,秋成颇佳,饥者未转沟壑,穷者皆得衣食,实非朕之凉德所感,赖上天之所鉴祐也,故喜而不寐,作长歌以示。
璇玑玉衡齐七政,祇惧敏德天眷命。
百志惟熙亮天功,六府三事须主敬。
天地无私本至公,人事有违失五正。
水旱从来不可测,全赖有司勉安定。
癸未夏秋恒雨频,二麦秋禾皆没沦。
州县无策万姓逃,父子流离呼苍旻。
奏疏纷纷连早夜,手书的的察忧贫。
蠲赋蠲赈诏数下,民食维艰岂不询。
截漕施惠恐不及,遣官分养诫沾均。
人力虽尽惟时难,唯天至仁不绝食。
甲申春夏风雨调,麦陇翛翛众喘息。
夏苗遍野双穗多,舆情颜解去菜色。
山左编氓闲且乐,畿南黎庶喜而康。
从此休息须谨慎,防灾备患岂有伤。
闲邪存诚勉官吏,清廉奉职守封疆。
民脂民膏供尔禄,痛痒莫知误筹量。
宗子家相同胞义,勿使丛脞述职方。
残碑的形制、纹饰、书体、出土地点,与县志记载的天章御书碑“镌有康熙御书长歌一篇,前有叙”等关键特征高度吻合,笔者认为,此碑当是湮没于尘世的海会寺“天章御书碑”无疑。至此,海会寺康熙御书碑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
清代帝王注重通过碑石垂训万民,宣扬治国理念及政治思想,这首《康熙御制诗》是清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三年所作,内容主要围绕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三年间山东等地的自然灾害及朝廷赈灾举措,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忧思、救灾过程的艰辛,以及对天佑丰收的感恩与吏治的训诫。此诗是康熙帝在灾荒缓解后的反思与训谕之作,兼具纪实性与政治性,既记录了自然灾害下朝廷的救灾努力,又体现了康熙“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思想,同时对吏治提出严厉要求。
另外,据阳谷县地方文史专家、县政协文史科原科长李印元所作《阿城海会寺考略》一文记载,海会寺还曾拥有御书碑三通,一是“康熙御书扇面碑”,高四尺八寸,宽二尺,上端镌有折扇面形一幅,额题“御书”二字,扇廓内系康熙书写的七绝一首:“渡水傍山寻绝壁,白云飞处洞门开。仙人来往行无迹,石径春风长绿苔。”下镌康熙印章两枚。另两通是在大悲阁院门前空场上的两座龟驮碑,传为乾隆亲笔诗词碑和一花鸟扇面碑。
思及此景,尤感震撼与痛心:在鲁西一隅的边远小镇寺院里,竟同时矗立过四通皇帝御书碑!特别是这通康熙天章御书碑,序文、长歌、题款,洋洋洒洒多达300多字,其规格之高、内容之丰富,放眼全国亦属凤毛麟角,堪称地方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然而,如此珍贵的帝王遗墨、历史见证,竟然被毁,徒留后人面对残石断章扼腕长叹。笔者虔诚祈愿,他日再有吉光片羽现于人间,使这湮没的瑰宝得以重沐天光!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