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出身的八路军团长荆维德
□ 李孟波 郑文杰
荆维德,1904年出生于山东省冠县火烧营村。他出身贫寒,未受过教育,青年时期在北洋军阀部队服役八年,练就了精湛的骑射技艺。退伍后加入国民党县政府骑兵队,他骁勇善战、仗义疏财,在地方颇具声望,与各界人士往来密切。
1935年,荆维德离开骑兵队,回家乡当了土匪。但他既不抢掠乡邻,也不糟蹋妇女,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当年秋,荆维德所在匪部在高庄铺一带被官兵包围并打散,他只身携枪逃至于村一户地主家中隐藏起来,躲过了追拿他的官兵。
1936年,荆维德被山东省第六区(聊城)专员、保安司令范筑先所部逮捕。后经火烧营附近村庄的地主和群众联名具保,冠县名流、时为共产党员的郭芳臣为其执笔上诉状,帮其打官司,荆维德终被保释。他和郭芳臣由此成为莫逆之交。
1937年9月,日军侵至德州一带,冠县一片混乱。各村纷纷组建民团自卫,辛集、贾镇、王羡、兰沃各乡每个村庄均备有枪支,多者逾百支,少者一二十支。荆维德以抗日为号召,在韩路以北收编民团武装,组建了一支四五百人的抗日义勇军。不久,该部与石洪典在韩路以南组建的武装合并,成立“华北抗日自卫军”,时人称为“北杆”,由石洪典任司令,荆维德任副司令。
1937年冬,共产党员郭芳臣、鲍廷干、于少畲在许辛村组织抗日游击队,被荆维德收编为学生队,从此,“北杆”绿林武装中有了共产党的组织和活动。
1938年初,范筑先将“北杆”武装收编为山东省第六区保安第五支队,任命石洪典为司令、荆维德为副司令、郭芳臣为参谋长。整编后,第五支队从冠县东北一带被调到阳谷、寿张驻防。中共鲁西特委通过范筑先派盛北光、孙洪、沙延孝等十余名共产党员到第五支队担任政工人员,为第五支队走向抗日做争取与改造工作。荆维德积极配合政工人员工作,诚恳地采纳他们的意见。政工人员的因势利导、热情帮助和教育引导,为荆维德坚决抗日奠定了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同年夏,第五支队在张秋镇整军,荆维德坚决采纳政工人员的意见,清除了部队中的流氓、赌棍等不良分子。
1938年春,范筑先率领第五支队等部,包围了日军占领的军事囤聚点濮县县城。荆维德严格执行范筑先的作战部署,在县城外围设伏十余日,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有力牵制了敌军,为徐州会战提供了战略配合。
11月15日,聊城失守,鲁西北抗战局面混乱。原范筑先部参谋长、国民党顽固分子王金祥和冠县的国民党顽固分子企图拉拢石洪典、荆维德等人,妄图把第五支队由阳谷拉到朝城,归属王金祥。面对抗日与反共的政治抉择,第五支队党组织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派孙洪到冠县与中共领导的原范筑先部第十支队司令张维翰和八路军先遣纵队司令员李聚奎进行联系。张维翰、李聚奎等热情欢迎第五支队来冠县,并向孙洪交代了重要事宜。在盛北光、孙洪、沙延孝、王长年、李铮等共产党员的积极争取下,荆维德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抗日道路,将第五支队拉回冠县陈贯庄,完成政治立场的根本转变。随后,荆维德部八百余人,在冠县杨召被改编为八路军先遣纵队第二团,由荆维德任团长,成为鲁西北抗日武装的重要力量。
1939年3月初,根据中共鲁西区党委的指示,先遣纵队准备以大峰山为依托,面向平原,在运河以东开创平原抗日根据地。3月5日拂晓,先遣纵队指挥机关和鲁西区党委机关由馆陶、冠县一带转移到茌平县琉璃寺(今属高唐县)时,遭遇日军突袭。荆维德所部宿营于琉璃寺附近的王屯,也被日军重重包围。在敌军猛烈炮火下,荆维德亲临前线指挥部队沉着应战,用手榴弹、排枪的密集火力击退了敌人的一次次冲锋。激战中,日军炮火轰垮了围寨,轰塌了围墙,第二团伤亡惨重。下午2时,在日军的机枪扫射下,荆维德下肢中弹,血流不止,被抬下火线。夜色降临后,日军收缩力量,枪声稀疏下来。晚上,第二团借着夜色突出重围。面对部属因援军迟迟未到而产生的怨言,荆维德开导说:“我们是八路军,应以抗日大局为重。只要大部队冲出去了,我们死伤再多也是值得的,这是我们的光荣!”
由于部队和地方没有医院治疗,当天,荆维德被十几名战士送回家中,第二天又转送到河北省大名县美国教会医院治疗。医生打开缠裹着荆维德伤腿的绷带,发现伤口已经感染,腿骨碎裂,下肢呈现出青黑色,建议截肢治疗。荆维德断然拒绝说:“死,我也要留个全尸。”战士们只好又把他抬回家中。三天以后,荆维德在伤痛的折磨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