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徘徊在“冰”与“火”之间的双面人生
文/图 本报记者 鞠圣娇
或许你曾听说过“天才翻译家”金晓宇的故事,在跟双相情感障碍斗争的日子里,他用10年时间完成了22本书、700万字的翻译工作,然而他本人却时而心情低落,时而兴奋难抑——这就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特征。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这一天是艺术家梵高的生日,而梵高也被认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因此,也有人把双相情感障碍称为“天才病”。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是什么状态?3月24日,记者采访了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赵海英。
无法控制的情绪变化,忽高忽低
“这么多年了,我还记得她,她的离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赵海英有个好朋友小琳(化名)就曾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
小琳参加高考前,她的母亲突然离世。然而,小琳并没有沉浸在悲痛中,而是超常发挥考上了一所医学院。大学第一学期,小琳学习很勤奋,也热爱体育运动,表现很不错。然而,大一下学期刚开学的一天,小琳却穿着夏天的花裙子在公园里唱起流行歌曲,还说自己马上就成为歌星了。大四时,小琳又出现了抑郁的情况,常常独自一人待在宿舍里,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学校通知小琳的爸爸带小琳去住院治疗。后来,赵海英听说小琳自杀了。
小琳的故事让赵海英对双相情感障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精力充沛时,属于躁狂发作阶段,就像一团火一样火热;她情绪很低落时,属于抑郁发作阶段,整个人都像处在冰冻中。这就是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抑郁交替发作。”赵海英说,因此双相情感障碍也被称为躁郁症,躁狂、抑郁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心境会反复在一个人身上轮流出现。有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抑郁、躁狂发作的间隔期比较长,间隔期内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有的患者一天之内就可能有多轮抑郁、躁狂交替发作。不论是抑郁还是躁狂发作,患者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情绪、言行,抑郁发作时还会有想要自杀的冲动。
确诊不易,“除根”更不易
“他什么都不会,家里的事都是我一手操办的,孩子上学、就业,家里什么事都离不开我。”在赵海英的诊室里,64岁的张红丽(化名)正侃侃而谈,言语间充满了对丈夫的鄙夷。她穿着一身大红色的运动服,涂着鲜红的指甲油和口红,一头精致的烫发,十分亮眼,让人很难辨别她的年纪。
实际上,张红丽平时穿着低调朴素,说话待人亲切客气,她现在所处的正是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阶段。去年,张红丽曾经因为双相情感障碍住过院,那时的她处于抑郁症发作期,在家卧床不起,一直重复着自己对不起老伴和孩子。这一次,家人及时发现了她的性格、生活习惯上的变化,赶紧带她来就诊。
“双相情感障碍的确诊并不简单,该病病程长且复杂多变,容易误诊、漏诊。有时,患者处于轻躁狂状态,家人只是觉得其精神状态特别好、精力充沛、性格格外开朗,很少想到他们其实已经处于疾病状态。而处于抑郁状态时,又会被认为只是不高兴。”赵海英说,患者就诊时,她都会问几个看似与病情不相关的问题,“有没有什么时候脑子特别好用、精力特别旺盛”“有没有说过什么不切实际的大话”“有没有什么时间特别不开心、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等。如果患者或家属给出肯定的答案,医师就要考虑是否为双相情感障碍,并与其他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进行区分。
临床上,家属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双相情感障碍能否“除根”,赵海英表示,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在急性期通过药物、心理治疗和非药物疗法等方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社会功能恢复,就被称为临床痊愈。但出院后,要规律服药,定期门诊就诊,可以减少复发、减轻症状。家人和朋友也要给予一定的关注,学会分辨患者何种情况是正常的。最终减药或停药还要靠医生来判断。
有了这些症状,一定要警惕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疾病,发病因素不明确,是精神类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治疗后的效果也相对较好。”赵海英说,患者两次发作期之间会表现得很正常,这也会让很多患者放松警惕放弃吃药影响治疗。有的患者有一定的自知力,知道自己发病了,会主动就医。曾经有个男性患者,每次躁狂发作就诊时,都会告诉赵海英:“最近控制不住脑子里的想法,也控制不住嘴,说话滔滔不绝,我就知道自己又该来住院了。”这位患者首次确诊时刚30岁,20年来反复发病,这也体现了双相情感障碍的其他特点——病程长,大多数起病于中青年时期。
躁狂状态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以情绪高涨、易被激怒为主要特征,还有的人兴奋话多、言语夸大、精力充沛、情绪高涨、信心爆棚、干劲十足等表现,这类患者自我感觉特别好,而且轻率任性、不顾后果,有的患者爱管闲事,有的患者一掷千金。这与抑郁状态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被动消极、兴趣减退,可谓“冰火两重天”。赵海英提醒,当发现家人或朋友存在以上症状且持续一至两周时,应及时就诊。
“大多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如果不积极治疗,身体机能会逐渐消退,生活质量逐渐降低,甚至会有轻生的想法。”赵海英说,尽管双相情感障碍也被称为“天才病”,但大多数患者并不具备充沛的创造力,而当患者处于看起来“美好”的躁狂状态时,工作起来也往往“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无法保证工作质量。
如何关爱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能就在我们身边,作为家人和朋友,我们该如何与他们进行相处?赵海英给出了一些建议。
1.督促其坚持用药,定期到门诊进行复查,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
2.给予心理支持。尊重患者,不要夸大病情。稳定其情绪。当患者在情绪波动时,要以倾听为主,并在倾听中给予关注,避免使用生硬的语言。如果感觉对方有问题,一定要带其及时到医院就诊。
3.生活方面,为患者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饮食以清淡为主,服药期间禁止饮酒、吸烟,避免其睡前大量饮用咖啡、茶等刺激性食物。允许其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让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尊重。
记者手记
关注心灵健康 迫在眉睫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是个容易被误解的群体,他们时而悲观消极,时而极度兴奋,给家人和朋友带来很大困扰,也让人产生疑问:他们到底有没有生病?
其实,不只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他精神类疾病患者也面临着不被理解的困境。一方面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迅速增长,但我们却缺乏必要的精神类疾病知识,在亲朋好友出现变化时,无法采取正确的措施,甚至有时还会给他们造成二次伤害。另一方面,我们缺少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知,不知道给自己的心灵做做“保养”,任由自己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或者采取一些无效的情绪减压方式。长久以来,人们更容易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精神类疾病患者,这让很多人在察觉到自己的不正常后,不敢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或者直接忽视了自己的病情。
何时该去就诊?赵海英说,如果发现家人或朋友与原有性格不一样、表现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或者跟周围同龄人比较显得额外不同,都应该及时就诊,由专业人员判断是否应该干预。我们平时也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察觉到自己有问题后,可以到专业机构进行心理测评。不必为此感到不好意思,心灵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都是幸福生活的前提。
鞠圣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