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日寇赤膊巷战的教育家张郁光
□ 杜来雨
张郁光,原名张舒义,1905年7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府(今济南市)一个城市职员家庭。他6岁入私塾读书,一年后转入济南馆驿街寿佛寺小学,初小毕业后升入西关制锦市高等小学。他勤奋好学、思路敏捷、为人正直,颇受老师的喜爱。在校期间,他受具有民主思想的鲁佛民老师影响,以及家乡反帝反封建传统的熏陶,逐渐萌生革命意识。1919年秋,张郁光考入设于济南的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时值五四运动风潮,他积极阅读《新青年》《新潮》等进步书刊,接受新思想洗礼,常组织同学开展街头宣传。1920年,受山东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同校学生邓恩铭的启蒙,其革命信念愈加坚定。
1924年,张郁光考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在校期间,他加入改组后的国民党,在校刊《新华周刊》上发表文章,并向《语丝》等进步刊物投稿。1926年3月18日,他参加了李大钊领导的北平学生反帝示威游行(即“三一八惨案”),抗议日军炮轰大沽口,在斗争中经受革命考验。
1927年,张郁光投笔从戎,南下加入国民革命军北伐部队,在政治部门工作。1928年5月,日军制造“济南惨案”(五三惨案)后,他随军转移至泰安,随即加入“济南惨案外交后援会”,奔走于上海等地,揭露日军暴行,争取各界支援,并多次秘密返回济南开展抗日活动。
此后,张郁光投身教育事业。1928年6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在泰安成立后,他出任省教育厅督学。1929年6月,设于曲阜的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举行游艺会,学生们演出了历史讽刺喜剧《子见南子》,深刻揭露、批判封建礼教。一些人以“侮辱祖宗”为由,向国民政府控告二师校长宋还吾。在蒋介石授意下,教育部责令山东省教育厅查办此案。张郁光随教育部参事朱葆勤调查后,虽出具了有利于校方的报告,但当局仍强行撤销宋还吾职务并开除前后两任学生会会长,致使进步师生的革命行动遭受镇压。
1930年初,张郁光先后出任设于泰安的山东省立第三中学校长和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任职期间,他聘请了十几位思想进步、有真才实学的教师来校任教,同时,购置大量革命书刊,使该校成为传播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形势下,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学生积极投身全国性的抗日请愿活动。这一爱国行动引起当局恐慌,反动势力污蔑该校为“共产党大本营”,并造谣称“张郁光窝藏袒护共产党”。1932年初,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声称省立二师有共产党活动,要派人搜查。张郁光果断组织进步师生暂时离校躲避,并将进步书刊集中销毁,使国民党“捕共队”无功而返。不久,国民党政府以张郁光放走7名共产党员学生等理由,撤销了他省立二师校长职务。为表示抗议,学生们组成了200人的代表团到山东省教育厅请愿,遭到拒绝。1932年3月,反动政府又发出逮捕张郁光的通缉令,张郁光被迫流亡北平,其家产亦被查抄。
张郁光到北平后,与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的李澄之等人开办了“春秋书店”,传播进步思想。不久,因政治迫害,他东渡日本,考上了东京帝国大学,在教育研究部学习。留学期间,他积极参与中国留日学生左翼团体活动,钻研革命理论,并翻译了《西洋教育史》等论文。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张郁光毅然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春,他绕道朝鲜,经过沦陷后的东北回到北平。东北沦陷后的悲惨情景,更坚定了他抗日救国的决心。初到北平,张郁光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任讲师,教授《民众教育》和《教育制度》两门课程,还在私立民国大学讲课。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他先后被推选为北平教师救国联合会、华北文化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在师大毕业联欢会上,他寄语学生:“别的先生们都告诉你们怎样去适应社会,怎样去成功成名,我不然,我是希望你们成为社会的无名英雄。因为伟大的事业,都是无数的无名英雄打下的基石,但他们却极易被人忽视,历史也未记载他们的功绩。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幸福,都离不开这些无名英雄。所以,我希望诸位做无名英雄!”
1936年冬,张郁光与黄松龄、吴承仕、张友渔等北平文化界人士共同发起“启蒙学会”,成为“新启蒙运动”发起人之一。1937年春,遭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解聘后,张郁光专职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华北联络局指示,他通过妻子李昆源的表姐夫(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秦德纯)的关系,积极争取第二十九军抗日。
七七事变后,张郁光经天津、烟台流亡到济南,在中共豫鲁联络局开办的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军政人员训练班和山东省政治工作人员训练所教课,为山东的抗战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
1938年1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张郁光赴聊城,被山东省第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聘为少将高级参议。在中共鲁西特委领导下,他积极开展鲁西北抗战工作。3月初,张郁光受范筑先委派,率团赴徐州向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请求物资补给,未果;后转赴武汉向国民政府军政部求援,又因山东省主席沈鸿烈阻挠而收效甚微。在武汉期间,他得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中共中央长江局的多方面关怀和帮助;应邀出席全国学联代表大会并作《关于山东敌后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发展情况》专题报告。1938年春,他加入中共鲁西特委高级统战小组,在巩固和加强共产党与范筑先的统一战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8年5月上旬,中共鲁西特委以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部政训处名义召开第一次政工人员大会,将原政训处改为政治部,并在鲁西北各抗日游击队普遍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张郁光向大会主席团传达了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的指示,介绍了武汉之行的所见所闻。同期,为培养抗战人才,中共鲁西特委仿照陕北公学模式创办第六区政治干部学校,张郁光任副校长主持校务。该校为鲁西北培养了大批军政骨干,被国民党当局称为“共产党染坊”。6月,经鲁西特委批准,张郁光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下旬,张郁光作为政治顾问随范筑先赴冀南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域——河北南宫参加冀鲁两省军政联席会议,会见了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朱瑞、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冀南军区司令员宋任穷、冀南行政公署主任杨秀峰等领导人。返程中,张郁光应中共临清县委和该县战地动员委员会、抗战群众团体的邀请,对抗日部队和群众作了几次关于抗日形势的报告,受到热烈欢迎。10月3日至5日,范筑先在聊城召开鲁西北军政联席会议,张郁光参与了《第六区抗战行动纲领》《战时经济政策》《整军方案》等会议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10月,他在《战地文化》半月刊上发表《游击区的教育问题》,阐述共产党关于战时教育的方针政策。同月,国民党反动派从武汉派来了一批中统、军统特务和“三青团”骨干分子。他们打着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政治工作大队的旗号,实施破坏和瓦解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活动。张郁光同他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38年10月下旬,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张经武等人,带领一批干部由延安返回山东,经过聊城时,带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写给范筑先的亲笔信。中共鲁西特委在军事教育团礼堂举行了欢迎大会,张郁光作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讲话,并一再欢迎延安来的同志们唱革命歌曲《上前线》《全面抗战》等。同月,范筑先的参谋长、国民党顽固分子王金祥制造“鄄城事件”,杀害了共产党员、范部第十三支队副司令王青云和政治部主任汪毅。张郁光、姚第鸿等代表政治部,与以王金祥为代表的顽固分子展开激烈的斗争。顽固分子扬言要刺杀张郁光,但张郁光没有被吓倒,仍顽强斗争。
1938年11月14日,日军从东阿渡黄河进攻聊城。已经先期撤出城的张郁光和姚第鸿,奉命回城内催促范筑先出城,但范筑先被国民党顽固分子、山东省民政厅厅长李树春拖在城内,失去了撤出城的有利时机。张郁光遂协助范筑先指挥守城作战。15日,在城门被日军攻破、范筑先殉国、守城部队陷入混乱状态的情况下,张郁光继续指挥巷战。
聊城失陷后的第二天,日军沿大街小巷,挨门挨户搜查。张郁光和姚第鸿等7人同敌人赤膊巷战,后撤退至状元街一市民家中隐蔽。日军搜查时发现其踪迹,张郁光等人临危不惧,与敌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被日军抓住后押到万寿观广场。张郁光宁死不屈,高声痛骂敌人,最后被杀害,践行了他“甘做无名英雄”的誓言。
1947年1月1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解放聊城。入城的党政机关曾派人到处寻觅张郁光的忠骸,但一直未能找到。为了缅怀张郁光在抗战中的不朽业绩,当地人民政府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街巷、学校、医院、商店。
本版文章均摘自《聊城重要历史人物》
本版资料由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院(聊城市地方史志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