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记录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o

追忆伯父马剑

1940年马剑在抗大时留影

□ 口述:马保安 马保堂

整理:刘 方 马龙虎

在聊城古城光岳楼东北角范筑先烈士纪念馆内,竖立着一座“鲁西北青年抗日挺进大队殉国烈士纪念碑”。在抗日战争中,鲁西北青年抗日挺进大队有着光荣的历史。虽然这支队伍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它培育出的一颗颗坚实的抗日种子,却播撒在祖国广阔的土地上。我们的伯父——公安部政治部原主任马剑即是其中一员。

铁骨铮铮 誓死报国

马剑是东昌府区张炉集镇马坊村人,1922年1月生。他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也见证了中华儿女抗击敌寇的勇气和决心,他的抗日生涯,是从鲁西北青年抗日挺进大队开始的。

马剑出身于书香门第,曾是聊城省立二中的学生。卢沟桥事变后,时局动荡,学校停课,马剑的学业也无法继续。无时不闻的战事、侵略者的种种暴行,让少年马剑感受到了民族危亡的悲哀,他也在时刻寻找能够杀敌报国的机会。1938年初,为家国命运忧虑的马剑,进城打听复学消息时,遇到了同学王冠臣。王冠臣告诉马剑,如今战事吃紧,复学无望,听说范筑先的次子范树民正在组织青年抗日挺进队。范树民和马剑同为省立二中的学生,马剑比范树民低一级。范筑先裂眦北视、决不南渡、坚持守土抗战的威名和范树民省立二中学生领袖的大名,马剑早有耳闻。听闻范树民组织青年抗日挺进队的消息,马剑急忙找到范树民,提出加入挺进队的申请。范树民为马剑抗日救国的精神所感动,虽然马剑年龄不满17岁,但身强体壮,于是范树民决定接收马剑为正式队员。

聊城地方党组织为了建设好这支青年武装,派共产党员闫戎、民先队员何方先后来队,分别担任政治部主任和参谋长。二人开设了政治课,向队员讲述抗战形势、中国的前途和中共抗日主张等内容,队内的政治气氛空前高涨。也正是从那时起,马剑开始接触到共产党的先进思想。

1938年8月,坚守聊城的范筑先部为了配合全国抗战形势,决定佯攻济南,范树民率领挺进队队员也参加了战斗。8月中旬,挺进队挑选60名队员,荷枪实弹奔赴前线。数日后,挺进队移师前沿地带齐河县坡赵庄。不料,次日凌晨,齐河县城的500余日伪军将挺进队包围。挺进队队员奋力反击,试图突破敌人的包围圈。战斗中,这些刚刚参军毫无战斗经验的青年战士,面对十倍于己的日伪军以及机枪大炮的攻击,表现出顽强不屈的英雄气概。他们用老式步枪和手榴弹回击敌人,高呼抗日口号和敌人拼杀。经过激烈战斗,范树民、何方等23名战士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其他同志分散突围。

之后,范筑先任命他的次女范树琨继任挺进队队长,继续进行抗日斗争。经过组织整顿,挺进队队员更加精干,意志更加坚定。10月底,挺进队转战茌平、冠县开展抗日宣传和各种形式的武装斗争。正是在这段时间,马剑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真心打日本救中国的。不久后,马剑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12月,经政治部主任闫戎介绍,马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9年元旦后,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到鲁西北一带活动。挺进队抽调了20名队员去该团学习,马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学习期间,短短的20天里,马剑不仅感受到了八路军的优良作风和严格的群众纪律,还参加了该团的夜袭高唐战斗。

西进太行 情洒延安

青年抗日挺进队在日伪军的扫荡下被迫化整为零,分散隐蔽队员。为了保存革命火种,地方党组织决定派闫戎、马剑等9名同志西去太行山,投奔八路军129师386旅,继续参加抗日大业。马剑毅然辞别家乡亲人,再次踏上抗日征程。

1939年3月,马剑一行来到129师陈赓将军任旅长的386旅,陈赓旅长非常喜欢这几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将他们安排到政治部机关。当时还不到18岁的马剑先后担任民运干事、营部教育干事。为了全面培养锻炼马剑,不久组织上又派他到连队任政治指导员,当时,连长和战士的年龄都比他大,于是大家戏称他为“小指导员”。

1939年秋,组织上送马剑到太行山南部的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毕业后,马剑于1940年4月到延安抗大总校任政治助教。在抗大工作期间,马剑带领抗大工作团深入冀西平汉线开展群众工作,为根据地建设作出了贡献。1941年5月,马剑被调到八路军前方野战政治部工作,先后任保卫部科员、战地考察团团员,他从此与保卫、公安工作结缘。

1943年6月,马剑调至延安联防军政治部,先后任保卫部干事、秘书、副科长。他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因战争年代条件恶劣,身患重病。他双膝肿痛,直不起身、挪不动步,在白求恩医院,经外籍医生马海德的精心诊治才得以逐渐康复。然而,一病尚未痊愈,一种更严重的疾病——肺结核又不期而至。这种疾病在当时未有特效药,诊治大夫想尽各种办法,使其肺病奇迹般地得到控制。因为当时卫生条件较差,加之两种疾病严重摧残了他的身体,当肺病基本治愈的时候,眼疾又找上门来,一个月后,虽然眼部红肿消失,左眼痊愈,但他的右眼视力降至0.07,直至最后失明。1944年11月,马剑在医院整整住了一年以后,携带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颁发的三等乙级残废军人证,拄着双拐又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投入到紧张、繁重的工作之中。

为公安工作奋斗终身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盼望和平,而蒋介石却铁了心发动内战。1946年,共产党从陕北、山东等解放区抽调了大批军政干部奔赴东北,争取赶在蒋介石前头,抢先控制东北。

1946年6月,马剑和从延安抽调的200余人赴东北,大队晓行夜宿,穿过多道敌人封锁线。路过冀鲁豫解放区临清,大队休整3天,马剑才请假回到阔别8年的家乡——马坊村,见到了年迈的父母和家人。他还动员堂弟马怀瑛和热血青年马连枝与他一起去东北开展革命工作。

马剑所在的赴东北工作大队,绕道丹东,到达目的地旅大市(今大连市),并由组织分配至旅大公安局中山分局任副局长。

为适应迅速发展的战场形势,辽东省委、辽东军区指示,旅大地委和公安局要把为前线输送兵员作为支援解放战争的重要内容。1948年,马剑所在的中山分局向前线四次输送新兵五百余人,马剑还将正在坦克学校学习的马怀瑛调往前线。自1946年至1948年,旅大共向前线输送兵力三万余人,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2年12月,马剑任旅大市公安局副局长。

1955年8月底,马剑奉调到中央党校学习,学习结束,任公安部政治部主任助理。1958年7月,任公安部政治部副主任。从1960年到1961年春,任信阳地委副书记。1961年,国家处于严重困难时期,为杜绝虚报冒领和各种浪费粮食现象,全面切实地核实城镇人粮数字就成了一项关乎国计民生、战胜暂时困难、保持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任务。由此,中央从各部委抽调一大批干部,组成三十个工作组分赴各省、市、自治区。马剑带领工作组先后到呼和浩特、包头、集宁、赤峰、通辽等盟、旗深入重点厂矿、水库工地工作,圆满完成了核查任务。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发生大地震。8月2日,马剑奉命带领五人工作组,奔赴唐山。他鼓励大家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出色地完成抗震救灾和各项安保任务。

勤政廉洁 初心不改

马剑在职时一心扑在工作上,几十年兢兢业业,无暇顾家;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坚持不吃请、不坐公家车办私事;离休后依旧保持老八路本色,两袖清风,不改初心。

马剑在工作上十分敬业,家庭事务全靠爱人承担,三个孩子出生的关键时刻,他都在忙于工作,直到妻子产后他才赶到医院看望。马剑的父母先后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去世。按老家风俗,儿子,特别是长子必须回家奔丧,将逝者送进茔地,入土为安。身为长子的马剑也非常想回乡为父母送终尽孝,无奈工作繁忙实在脱不开身,这让他心中愧疚不已。

马剑到下级单位检查工作,都是提出住在下级单位宿舍。安排确有困难时则住附近招待处、招待所。休息日就近游览,不到远处景点,更不选旅游胜地为考察地点。正因如此,虽然去昆明多次,但他没有游览过石林,两赴江苏没有游览过苏州,赴广西没有游览过桂林,到九江没有游览过庐山,两赴安徽没有游览过黄山,途经泰安没有游览过泰山,等等。用餐在单位食堂,不吃宴请。有时事前虽打过招呼,主人仍要表示欢迎之意,他谢绝未果,就毅然走开。1964年在济南那次最为典型。主人见他逃席而去,紧随身后追踪数百米,而他加快脚步,躲入巷中,脱衣摘帽,混入人群。主人只好摇头停步。

为挺进队殉国烈士立碑

鲁西北青年抗日挺进大队的峥嵘岁月经常萦绕在马剑脑际,特别是那些为抗日壮烈殉国的战友,他更是不能忘怀。为了纪念鲁西北青年抗日挺进大队的光荣历史和牺牲的烈士,离休后,他和挺进大队的老战友——青海省原副省长郑校先共同商议,分头行动,协商立碑地点,查证核实牺牲烈士名单,筹措立碑经费等事宜,马剑承担起查证烈士名单的全部任务。他先和现有来往战友取得联系,请他们提供烈士的姓名、年龄、籍贯,反复核对后再扩大征询调查范围,补充有关资料。如此循环往复多次,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同分散在北京、江西、上海、江苏等地的20多名战友频繁联系,收发信函500余件,核实查明身份信息。比如烈士杨某,只知其姓,不知其名,只知其家在博平县,却不知是哪个村庄。为了查个明白,马剑亲去该县,协同民政部门跑遍县内几个有杨姓人家的村庄,才弄清烈士杨某的真实身份。

立碑地点也几经变更。初拟立在山东齐河县坡赵庄烈士殉难处,而山东省民政厅认为不便集中管理,要建在齐河县城。经战友们商议,认为如舍弃烈士殉难处,建在齐河县城,倒不如建在聊城。因挺进队是在聊城建队和培训,且多数烈士出生在聊城。至于在聊城何处,起初也意见不一。民政部门要建在烈士陵园,郑校先提议建在原专员公署院内最初建队处,还有人认为最佳场所是城内范公祠。后来征询原中共鲁西北特委书记徐运北的意见时,他说了一句:“还是建在范公祠好。为什么要把老范和小范父子分在两处呢?”这才一锤定音。

碑名和碑文,都是经战友们讨论后,经徐运北和聊城地区领导审定的。碑名定为“鲁西北青年抗日挺进大队殉国烈士纪念碑”。碑文九百余字,既有挺进队和坡赵庄之战的简史,也铭刻着全部23名烈士的英名。

为表达对已故战友的怀念,发起立碑的十名老兵,每人捐助建碑经费五百元。

纪念碑1995年秋落成,并于11月15日在范公祠举行了隆重的揭碑仪式。

勤俭持家 情系桑梓

作为从马坊村走出去的老共产党员,马剑一生心系桑梓,情系故土。他省吃俭用,捐资支持家乡教育,从1995年到2012年,他每年都给家乡的小学捐款,直到后来家乡变化日新月异,教育条件明显改善,才停止了捐款。此外,他还以诸多实际行动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

马剑非常注重家风建设。他注重孝道,勤俭持家,乐于助人,处处为家人、孩子作出表率。他一生从未为父母办过生日宴,所以拒绝弟弟、家人为他祝寿。

2020年2月15日12时21分,马剑因病去世,享年99岁。

2025-07-10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2756.html 1 追忆伯父马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