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社会
放大+  缩小-   默认o

北大学运积极分子沈廷榘

□ 冷明霞

沈廷榘,1905年出生于临清县(今临清市)朱庄村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沈汝霖是个勤劳开明的庄稼人。沈廷榘六七岁时进入本村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后考入临清武训学校,开始接受新式教育。在此期间,他经常前往李堂村探望刚从山东省立聊城师范学校毕业的表兄李光。李光时常向他讲述孙中山等人的事迹以及五四运动等时事,使他逐渐萌发了对新知识、新思想的向往。

在李堂村,沈廷榘结识了张金寿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龄少年。他们都怀有强烈的求知欲,关心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彼此交往密切,时常聚首畅谈。1924年7月中旬,沈廷榘在武训学校完成四年学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设于济南的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省立一师是山东共产党创始人王尽美的母校,也是山东省的革命摇篮之一。在校期间,沈廷榘结识了同为临清籍的校友张存礼。他们和同学共同创办了“书报介绍社”,积极搜集、订购进步书刊,组织读书会活动,致力于传播新文化和进步思想。当时学校中共组织负责人庄龙甲曾赠送他们《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党内书刊。在这些进步思想的影响下,沈廷榘的革命意识初步萌芽。

1925年春,沈廷榘正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五卅运动期间,他积极参与济南地区的反帝爱国斗争,组织并参加示威游行、街头演讲、张贴反帝标语、散发革命传单等活动,以实际行动声援上海人民反帝爱国运动,成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积极分子。在斗争实践中,他的革命思想逐步成熟。

1926年暑期,沈廷榘与张存礼结伴返乡,给朱庄村的农民带回《俄国视察记》《共产党宣言》《灰色马》等革命书刊,在乡亲中传播革命思想,启发了一批农民的阶级觉悟。在此期间,他还利用周末和假期,深入平原、夏津等鲁西北各县,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革命纲领。1926年冬,沈廷榘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当时临清县最早在外地加入共产党的三名党员之一。

沈廷榘为人机敏,办事能力突出,各科成绩优异,数学成绩尤为突出,深受老师们的器重。他是班中的活跃分子和校党团组织负责人之一,经常组织或参加校内外革命活动,曾介绍同学胡庆泉等一批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当时济南有临清学生同乡会,沈廷榘根据党组织指示,常以同乡联谊为名,前往山东省立一中、育英中学、正谊中学等学校开展革命宣传活动,传播共产主义思想,揭露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号召青年投身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在此期间,他与省立一中进步学生吕泽民、张清濯等人相识,并建立起深厚的革命情谊。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不久,直系军阀张宗昌在山东疯狂镇压革命力量,济南陷入白色恐怖。沈廷榘遭反动当局通缉,被迫返乡暂避。同年秋季,他因参加革命组织被校方除名。1928年春,沈廷榘转赴聊城继续学业,在新的环境中坚持革命斗争。

1929年7月中旬,沈廷榘与同学结伴来到北平。8月,他与吕泽民一起顺利考入国立北京大学物理系预科班,1931年升入本科班。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关心时政,每日晚饭后他都与张金寿等学友谈论国际形势和马列主义理论,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国民党当局采取不抵抗政策,全国上下群情激愤。在民族存亡之际,北京大学师生开展了罢课运动,强烈谴责日军侵华暴行,抗议蒋介石政府的卖国行径。沈廷榘是罢课运动的组织者之一。1931年12月,沈廷榘被推选为中共北平市委组织的“南下请愿团”成员,随团赴南京请求国民政府出兵东北,对日作战。在国立中央大学举行的请愿活动中,沈廷榘被国民党军队逮捕,软禁于孝陵卫顾祝同部。面对威胁利诱,他大义凛然,慷慨陈词,痛斥当局的投降卖国政策,并组织被捕同学展开为期三天三夜的绝食斗争,表现出坚定的革命气节。数日后,南京当局迫于舆论压力,将沈廷榘押解回北平,并勒令其不得参与政治活动。

赴南京请愿期间,沈廷榘与天津北洋大学请愿运动的组织者之一胡庆泉相逢。此后,他与胡庆泉及北洋大学学生张清濯等志同道合者保持着密切联系,通过书信往来和假期会面,交流各校学生运动的最新动态。

沈廷榘是北京大学和北平学联的活跃分子。他不仅专业成绩优异,数理化造诣深厚,更广泛涉猎文史哲领域。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与积极传播,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每逢周末,他常奔走于各高校之间,以生动通俗的语言宣讲革命理论,提出青年学子救国须先提高政治水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不忘国事。他曾作散文《剥落的螺旋钉》,回忆被省立一师斥退之事,阐述一位革命青年对真理追求不已的信念。

1934年9月至1935年7月,沈廷榘因家中经济困难休学一年,后经其在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任教的表兄李光(当时该校设于临清)引荐,他前往该校任教。任教期间,沈廷榘积极参与校党组织发起的读书会活动,利用讲台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道理,与同在临清任教的进步教师臧克家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35年秋,沈廷榘重返国立北京大学继续学业。返校后不久,他便向进步同学秘密传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消息,这些鲜为人知的革命动态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因其见闻广博、分析透彻,沈廷榘一度被邀定期向同学们进行时事宣传。

同年冬,北平学生掀起声势浩大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作为北大学生运动的骨干,沈廷榘多次带领同学冲破反动军警的封锁,冒着木棒、刺刀的袭击,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日浪潮中,通过尖锐复杂的斗争实践,沈廷榘的组织能力和革命意志得到了进一步锤炼。

1936年7月,沈廷榘从国立北京大学毕业,到设于烟台的山东省立第八中学教授物理课,后于1937年2月到设于寿张的山东省立第八乡村师范学校教书。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沈廷榘毅然投笔从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同年8月,他辗转来到聊城,经在山东省第六区(聊城)专员公署任职的张清濯引荐,结识了范筑先专员秘书、中共党员张维翰。在张维翰安排下,沈廷榘前往济南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军政人员训练班。结业后,他被派往胶东组织抗日武装,在驻守鲁东栖霞一带的韩复榘所属展书堂部政治处任职。10月底,日军大举入侵鲁东,沈廷榘被迫撤离部队,由烟台乘船赴上海,后绕道广州,历经艰险于1938年三四月份抵达武汉。

1938年1月,已调任陕西宝鸡从事公路工程的张清濯得知沈廷榘流亡在外,生活困顿,便寄去160元资助,并建议其赴西北后方工作。沈廷榘仅收下80元,并在回信中表示:“在这伟大的抗战时代,青年人到后方过安逸生活是不应当的。”不久后,他报名参加中共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筹办的战训团,经过三个月的集训,沈廷榘被分配至江西国民党军某部服役,1939年随部队移防皖西屯溪地区。同年冬,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沈廷榘所在的部队转赴皖南“围剿”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沈廷榘坚决反对出兵。他认为,国难当头,不能互相残杀,应当团结一致对外。其主张得到众多下级军官响应。团长恼羞成怒,指责沈廷榘扰乱军心、煽动军队异向,将沈廷榘以阴谋秘密活动罪拘禁。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秘书丁一忱、国民党联勤总部运输指挥官张维周闻讯后,星夜驰救,但沈廷榘已遭秘密杀害,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2025-07-11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2841.html 1 北大学运积极分子沈廷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