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抗日斗士刘海涛

□ 曲绪宏 李希常

刘海涛,原名刘保仁,1907年5月出生于东阿县张集村一个农民家庭。其父在酒坊做工维持全家生计。1927年,因不满家庭包办婚姻,刘海涛只身离家去东北谋生,先后做过伐木苦工和猪鬃生意。他为人仗义疏财,结识了不少穷苦朋友。一次,他因替贫民打抱不平而被关进警察所,在狱中受尽酷刑。后经朋友和同乡凑钱托人保释才得以出狱。这段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穷人要想生存、不受欺压,就必须奋起抗争。于是,他联合二十几个弟兄,手持木棍、斧头夜袭警察所,打死警察头目,夺取十几条枪,躲进了深山老林。

刘海涛带领的这支小队伍劫富济贫,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拥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东北三省,刘海涛率部参加了哈东地区孙朝阳领导的义勇军。1932年,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赵尚志加入孙朝阳部,任参谋长。赵尚志积极开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号召战士跟党走,团结抗日、拯救国家。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刘海涛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开始在赵尚志的直接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1933年7月,赵尚志等人在孙朝阳部秘密建立中共地下组织,刘海涛被发展为共产党员。不久,刘海涛随赵尚志脱离孙朝阳部。同年10月,刘海涛参加了赵尚志创建的珠河反日游击队。这支抗日武装在哈东地区威名远扬,吸引了大批义勇军战士和山林队员加入,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1935年1月28日,以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为基础组建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正式成立,赵尚志任军长兼第一师师长,刘海涛任该师第一团团长。刘海涛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带领全团指战员粉碎日军的春季“讨伐”。同年5月,赵尚志率刘海涛团及部分联合军东征牡丹江沿岸,开辟新区,沿途攻克半截街、新开道等据点,收缴了老五团、楼山等警察局的武器装备。日军紧急调集兵力围追堵截。刘海涛所部利用山区的有利地形,依靠群众,重创白俄森林警察队,摧毁掠夺我国森林资源的近腾公司及其森林铁路车站,并击溃日伪赫团。哈东地区抗日斗争的蓬勃发展,对日伪在哈尔滨的统治构成直接威胁。1936年,受上级党组织的派遣,刘海涛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1938年春,刘海涛到延安。同年11月初,受中共中央派遣,他随张经武、黎玉由延安来到山东,顺便回到阔别12年的故乡留宿了一夜,看望了病危的母亲。到达大峰山区后,刘海涛等8人被留在泰西地区工作,以加强泰西地区党组织和抗日武装的领导力量。同年11月,刘海涛出任新组建的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六支队司令员。该支队由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与范筑先部第十支队东进梯队等部队合编而成,下辖4个团,总兵力4000余人。193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统一指挥除冀鲁边和鲁西地区之外的山东各抗日武装,刘海涛所部第六支队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他继续担任司令员。1939年1月,该支队整编,司令员改称支队长,刘海涛从3月起任支队长。在刘海涛领导下,第六支队分赴各地区,配合党组织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创建泰西抗日根据地,使泰西抗战形势发生显著好转。同年7月,他任新组建的中共山东第一区(又称大鲁南区)党委会委员、军事部部长,同时兼任隶属于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纵队)的第一军区司令员,领导大鲁南区的抗日武装打击日伪军。1939年12月后,在山东纵队第二期整军中,刘海涛调任第九支队司令员。该支队由纵队特务团与第一支队第二营合编而成。

1940年9月中旬,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山东纵队开展新一轮整军工作,着力提升部队军事素质。在此次整编中,原第二、第九支队合编为第二旅,刘海涛出任副旅长,率部转战于日照、莒县、赣榆、沂水等地。同年10月,他担任中共鲁中区委委员、军事部部长。

1941年3月19日,第二旅一部配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二旅第六团,在赣榆县东南发起青口战役,6天内歼灭日伪军1600余人,扩大了鲁东南抗日根据地。同年3月至8月,刘海涛任鲁中军区第五(鲁东南)军分区司令员。同年秋,刘海涛被任命为筹建中的鲁中军区司令员。然而部队尚未完成组建,就不得不投入反“扫荡”战斗。11月2日,日伪军5万余人大规模“扫荡”沂蒙山区,妄图摧毁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心区,消灭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按照山东军政委员会制定的反“扫荡”方针,刘海涛率领军区、各军分区和县区武装在鲁东南根据地的北部坚持斗争,对南面之敌展开攻势,配合沂蒙山区的反“扫荡”作战。11月8日,日伪军合围芦山,刘海涛在反合围战斗中殉难,年仅34岁。他的爱人、部队卫生员黄凤芝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

由于刘海涛的牺牲,鲁中军区的正式组建工作被迫中断,直至1942年8月才最终完成。

2025-07-16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3070.html 1 抗日斗士刘海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