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尿床”知多少
□ 郭翠翠
每年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二是“世界遗尿日”,旨在唤起社会各界对儿童遗尿问题的关注。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尿床是正常现象,未给予足够重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通常情况下,孩子在2至3岁左右便能控制夜间排尿,随着年龄增长,夜间尿床现象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但是,如果孩子超过5周岁仍频繁尿床,则可能患上了遗尿症,且部分孩子可能会将这一症状延续至成年。
遗尿症俗称尿床,是指在夜间睡眠时发生间歇性尿失禁。遗尿症的定义为:年龄至少5岁,每月至少发生1次夜间睡眠中不自主漏尿症状,并且持续时间达3个月。符合这一标准的孩子需要引起关注并接受治疗,否则可能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身心健康、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等。
在儿童遗尿症中,原发性遗尿占70%—80%。病因包括:1.大脑皮层发育延迟导致睡眠觉醒障碍,膀胱充满尿液后不能主动醒来。2.内分泌因素。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夜间尿量增多。3.膀胱容量小。4.遗传因素。如果父母一方有遗尿症病史,孩子患遗尿症的发生率为40%,父母双方均有遗尿症病史,孩子患遗尿症的发生率高达70%。
目前,儿童遗尿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基础治疗、遗尿报警器、膀胱功能训练和药物治疗等。1.基础治疗。生活习惯调整:白天多喝水、晚上少喝水;晚餐宜早、宜清淡,少油少盐;饭后不宜剧烈运动;睡前2—3小时不宜进食、饮水及食用水果;规律作息,保证儿童的睡眠时间和质量。行为治疗。养成日间规律排尿、睡前排尿的习惯,进行觉醒训练(在经常尿床的时间提前半小时用闹钟结合人为叫醒,让孩子在清醒状态下排尽尿液,建立条件反射)。2.遗尿报警器。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夜间睡眠中发生遗尿时,感应器报警唤醒孩子,通过反复训练使孩子感受尿意而醒来排尿。3.膀胱功能训练。针对膀胱容量小的孩子,可行憋尿训练,白天让孩子多饮水,当有尿意时,让他忍住排尿,每次忍尿不超过10分钟,每天训练1—2次,增加膀胱容量,改善膀胱功能。4.药物治疗。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药物是去氨加压素,是国内外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具体剂量和疗程需遵医嘱。5.物理疗法。如针灸、推拿、神经电刺激等。
据统计,每30个学龄儿童中,就有一人受遗尿困扰。作为家长,要放下焦虑,用耐心和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并及时带孩子就医;另外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营造包容的家庭氛围,还要适当给予孩子奖励,树立家庭战胜遗尿的信心。
(作者单位:聊城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