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子波:农家子弟闯海外
本报记者 孙克锋
新西兰北部海滨城市奥克兰风光旖旎,经济发达,市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古色古香的维多利亚式建筑沿海湾相间分布,犹如一幅迷人的风景画。
一家名叫“21st Century Electronics”的商店位于奥克兰西区一条繁华街道上,主要经营手机等来自中国的电子产品,老板叫么子波,是一位从冠县东古城镇后郑疃村走出去的华侨。
距离奥克兰2000余公里的汤加王国首都努库阿洛法,还有么子波的两家商店。那里是他奋斗的起点,他的弟弟、妹妹、表姐、堂姐等家人也都追随他赶赴汤加王国工作。
3月25日,么子波通过视频通话向本报记者讲述了他在海外的奋斗历程。
初到汤加的那些岁月
“1995年8月1日”永远刻在了么子波的脑海中,这一天,刚满19岁的他受国内一家企业派遣,抵达距家乡万里之遥的汤加王国首都努库阿洛法。身处异国,他对未来满怀憧憬,最初干的却是最熟悉的工作——在农场种菜、养鸡。
汤加通用汤加语和英语。么子波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要过语言关。他初中毕业,英语基础薄弱,就买了英语书钻研,并经常请教会说英语的熟人。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久而久之,对他来说,语言不再是障碍。
“当时,月薪是800元人民币,对于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已经算是很高的工资了,但工作也很辛苦。有段时间,为了防止农场丢东西,我就睡在鸡舍外面的一个棚子里,在被子上盖一层塑料布,防雨防潮。”么子波回忆起刚到汤加时的日子,语气中充满感慨。
两年后,国内投资方撤离,么子波并没有跟随其回国,而是选择继续在汤加打拼,他做过店员,经营过农场等。“经历过很多磨难,我深知唯有拼命干才有出路。”么子波坦言。
2004年,他转行开了一家商店,销售电视机、电风扇等小家电。“刚开始在汤加本地进货,加点利润出售,后来就直接到国内的义乌、深圳、广州等地进货,生意慢慢好起来,还认识了一位内蒙古姑娘。”么子波说起事业和爱情的起点,言语中略带兴奋。
事业稳定之后,他的父母和弟弟等家人也追随他来到汤加。2005年11月16日,在家人和朋友的祝福下,他与妻子举行了浪漫的婚礼。婚后的生活处处弥漫着幸福的味道,一场意外却不期而至。
骚乱中感受到祖国关怀
汤加王国是大洋洲的一个岛国,总人口约10万人,主要是汤加人,华人华侨约有1000人。
2006年11月16日,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街头发生骚乱,数百名激进青年走上街头,市中心商业区不少房屋被烧,大街上也满是从砸碎酒瓶里飘出的啤酒味。
多家华人华侨经营的店铺在骚乱中受到波及,其中就包括么子波的商店。当天恰是么子波结婚一周年纪念日,他本来准备晚上和妻子举办一个庆祝仪式,却被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打乱。
“最初游行示威者说,不会对我们(店铺)产生影响,但后来示威者越来越多,局势失控,有人掀翻沿街停放的汽车,抢掠并纵火焚烧沿街店铺。我的商店也被烧了,一片狼藉,损失了三四十万元人民币的货物。”么子波说,在外打拼这么多年,这段经历最让他难忘。
当时国内组织了撤侨行动,包括么子波及家人在内的300多名华人华侨到中国驻汤加使馆避难,这让他深刻地感受到强大祖国所带来的安全感。
局势稳定之后,么子波在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另选地址将商店重新开了起来。2007年,他又在岛国萨摩亚开了一家店。2009年,原商店房东将房子重新建好,邀请么子波再次回去开店。这样,么子波就拥有了3家经营小家电的商店。不过,他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
作为中国人感觉很自豪
2012年,么子波将商店开到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奥克兰,仍然经营小家电。最初,么子波的生意并不好,后来,他敏锐地捕捉到智能手机快速崛起这一商机,遂以经营手机业务为主,逐步站稳脚跟。
两年后,他转让了萨摩亚的商店,花费50多万纽币(合200多万元人民币)在奥克兰购买了一套装修考究的两层住宅,并把妻儿接来居住。
当时,么子波的两个儿子,一个8岁,一个5岁。他希望孩子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随后的故事情节都是按照他的设想向前推进——孩子顺利入学,他也以创业移民的方式拿到新西兰绿卡。
现在,么子波一家四口定居新西兰,汤加的两个店铺分别由他的妹妹和妹夫照料。弟弟则在汤加经营一家大型农场,母亲和堂姐全家、表姐全家等都在农场工作,一家人生活平静而幸福。
“一个人越是身在国外,越能体会到‘祖国’两个字的分量之重。祖国发展越来越好,海外华人华侨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么子波说,这些是他发自肺腑的话,是亲身经历后的深刻感悟。
现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制造都有非常强的依赖。“比如,春节期间国内厂商放假,国外很多商家也要停工。”么子波话语间透露着自豪。
过去,新西兰的很多景点、商场、航班等都用英文和日语标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标识改成了中文。“我们个人无法改变世界,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中,多爱一点儿自己的身边人和我们的国家。”么子波动情地说,话语中带着浓浓的聊城口音。
记者手记
千里不辞行路远 时光早晚到天涯
没人会把我们变得越来越好,时间也只是陪衬。
若想前进一步,唯有锁定目标,永不言弃。
么子波,这名农家子弟,用20余年的奋斗路给自己的青春做了一个注脚。
采访时我多次问他:“这些年你还遇到过什么特别困难的事儿?”
他只是笑笑,云淡风轻地说:“也没啥困难值得过多提及。”
我能感受到,只有经历过风浪的人,才有这种淡然。
不过,谈起家乡时,他的话多了起来,无意中还提起他对家乡的捐助。
2014年,他回国时购置了16000多元的图书捐赠给冠县希望民生小学;冠县后郑疃村附近有一个涵洞,地势低洼不平,且光线昏暗,给当地村民出行带来许多不便。2017年底,么子波回国探亲时联系到施工单位,花费37100元,在涵洞安装了亮化灯。
“家乡是我的根,给予我享用一生的营养,我做这点儿事不算啥。”么子波言辞恳切。
么子波出身普通农家,能有今天的成绩,能够报答桑梓,背后饱含着他无数次拼搏的汗水。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希望他的故事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迪。
孙克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