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开百家门 “梯”升邻里情
——临清一小区加装电梯提升居民幸福感
本报记者 张目伦
本报通讯员 朱红光
7月21日,在临清市新华路街道青城小区的一个楼道间,83岁的李桂芳老人握着崭新的电梯卡,激动地说:“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坐电梯上下楼!”这个建于2006年的老小区,曾因“上下楼难”困住很多老年居民的脚步。如今,8部银灰色的电梯悄然改写着小区居民的生活。
“张婶,您对装电梯有啥想法?资金分摊问题,您有什么意见?”2024年深秋的一个傍晚,新华路街道古楼社区网格员唐丽丽揣着厚厚的笔记本,敲开了青城小区3号楼2单元的门。照此做法,社区联合物业、业委会成员挨家挨户沟通,用了28天。最终,180多条意见建议汇成一本“民意账本”。
小区广场上,电梯加装工程师举着模型耐心讲解:“大家看,这种电梯采用轻量化设计,不会影响房屋结构安全……”62岁的退休教师周青提出疑问:“这电梯能用多久?后续维修怎么办?”工程师立即拿出详细的技术参数,一一解答。社区还制作了“电梯加装十问十答”漫画手册,在公告栏张贴色彩鲜艳的海报,在微信群推送生动有趣的短视频。“以前总觉得装电梯是件麻烦事,现在心里透亮多了!”居民温玲笑着说。
费用分摊是加装电梯的“拦路虎”。在“有事来聊”协商会上,各方代表围坐一堂。“顶楼受益最大,应该多摊点!”“我们低楼层用得少,出太多不合理!”面对分歧,新华路街道办事处有关负责人说:“咱们都是一个小区的邻居,有事好商量。我们参考了其他小区的经验,制定了阶梯式分摊方案。”经过7轮协商,最终确定了“顶楼多摊、低楼少摊”的方案。同时,通过企业让利、个人承担及物业垫资等方式,成功解决了资金缺口问题。
“王师傅,这个管线走位再调整一下,别影响居民出行。”社区主任王伟拿着图纸,仔细叮嘱施工负责人。为了确保工程顺利推进,社区建立了“双周例会”制度,邀请施工方、居民代表、物业等共同参与,及时协调解决问题。由热心业主和党员志愿者组成的居民监督小组,认真检查每一个环节。“电梯安全事关大家的生命,我们必须把好质量关!”监督小组成员卢振峰说。
今年3月份,原本6个月的电梯加装工期提前20天完成。
如今,走进青城小区,崭新的电梯平稳运行,受到居民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