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活血化瘀护心脉 内调外治守安康
□ 本报记者 马永伟
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时代浪潮中,聊城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吴丹勇立潮头,以其深厚的中西医结合学术素养守护患者健康。
2007年至2014年,吴丹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完成七年系统学习,为临床实践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从业十余年来,吴丹在多个领域形成特色诊疗优势:她擅长运用中医药调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等内科疾病,为亚健康人群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在儿科领域,她将中药内服与小儿推拿相结合,有效治疗儿童呼吸、消化及泌尿系统常见病;她还创新开展青少年防治近视项目。通过融合中药内调与穴位贴敷、针刺等中医外治法,吴丹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内调外治”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多元化的优质中医服务。
问诊记:
一名青年中医的工作日常
7月22日上午8点,在聊城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中医科诊室,吴丹已开始了一天的诊疗工作。这位80后中医通过精准的辨证施治和细致的健康指导,为每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中医药服务。
61岁的张女士因多年支气管炎前来复诊。“身上觉得有劲吗?平时感觉累吗?胃里舒服吗?”吴丹一边为其把脉一边问道。张女士回答:“有时感到胸闷,胃里也堵得慌。”
吴丹仔细把脉后诊断:“脉象显示你肺气虚、外感表虚、湿气重,是不是一活动就出汗?”在得到对方的肯定答复后,吴丹提醒道:“日常注意保暖、不要受凉,可以吃一些玉屏风颗粒。饮食上应少吃凉的和油腻的食物。”
张女士刚走,6岁的小雷(化名)就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诊室。“孩子马上上小学了,体重已达到76斤,早晨带他遛弯,他跑不了几步就出汗。”小小年纪就体重超标,这令小雷的妈妈头痛不已。
“孩子长得胖、长得快,说明胃口好,妈妈养得好。”吴丹一边宽慰孩子妈妈,一边给小雷查看了脉象和舌苔。“孩子舌苔厚,身体湿气偏重。要想减重,除了要少吃,也要注意进餐顺序,建议先吃菜增加饱腹感,然后再吃主食,最后喝粥。”吴丹说。
时值大暑节气,诊疗间隙,吴丹又来到该院西区中医科,为市民贴敷三伏贴。在一间诊室,吴丹将药贴熟练地贴在市民于女士的大椎、风门、肺俞等穴位上,并详细讲解注意事项:“三伏天里要贴上三次,每次贴上4—6个小时,可起到祛寒温阳、止咳化痰的作用。”
诊室里药香氤氲,吴丹偶尔揉揉发酸的手腕,又继续投入工作。这位青年中医用专业与坚守,诠释着中医药的当代价值。
古方新用:
活血化瘀防治血管疾病
作为山东中医药学会多个专业委员会的骨干成员,吴丹在活血化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她从医圣张仲景系统归纳的血瘀证论治体系出发,系统阐释了活血化瘀经方在现代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中的独特价值。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系统提出“瘀血”病机理论,其所创制的活血化瘀方剂配伍精当,疗效显著,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
“随着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日渐增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吴丹介绍。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慢性进展性血管病变,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吴丹指出,中医认为血瘀是其关键病机,活血化瘀法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少。她还特别强调,经方中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剂,其组方特点体现为气血同治、瘀水同治、攻补兼施。这些方剂配伍严谨,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芍药散等至今仍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并扩展到临床各系统疾病,现代医家将活血化瘀经方应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疾病,取得了较好效果,并进行了临床及实验研究。”
临床实践表明,这些历经千年检验的经方不仅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还能调节血脂代谢,其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作用特点,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吴丹团队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活血化瘀经方在血管保护方面的独特疗效。
医道传承:
让千年智慧焕发新生
吴丹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治学格言作为微信签名,并分享了她对中医传承发展的深刻思考。
“中医药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与历代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正是‘博学之’的深厚根基。”吴丹告诉记者,“审问之”则强调跟师学习过程中对临床与理论的追问思辨,“慎思之”就是在学习和临床中多思考,“明辨之”指在中医药知识海洋中甄别取舍、于辨证施治中精准判断,“笃行之”则是将所思所学转化为临床实践。
在吴丹看来,中医药是文化医学与经验医学的完美融合,其理论体系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更经千年临床验证,疗效确切可靠。不同于单纯针对疾病的治疗,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聚焦“生病的人”,实现治病与治人的统一,彰显出独特的医学智慧。
谈及中医疗法,吴丹介绍:“中医疗法种类繁多,仅常用疗法就百余种,涵盖中药内服、针刺、灸法、推拿、拔罐、刮痧等多个大类,民间流传的疗法更是不计其数。以三伏贴为例,其精髓在于‘辨证施治、因人而异’,需根据患者体质与病情精准调配,在特定时节发挥最佳疗效。”
对于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吴丹认为从业者是实践主体,深研古籍文献,汲取名老中医经验是传承之本;立足现代临床实践,以确切疗效赢得患者信任是创新之道;开展多层次中医药科普,运用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让群众走近中医、信赖中医,掌握基础养生方法,则是弘扬之策。只有实现中医药的创造性转化,才能让这门古老学问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本版照片由葛思逸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