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岳楼上这通碑文,何人所撰?
□ 耿振军
登上光岳楼,只见一楼东门外南侧立有一块《重修东昌府城并光岳楼碑记》石碑,碑座宽192cm,高42cm,厚65.5cm;碑身高274.5cm,宽79.5cm,厚27cm。由于风雨剥蚀,碑文残缺不全,只知书丹与篆额者,碑文何人所撰,已无法辨识。为了还原历史真相,带着这一疑问,笔者试图对碑文撰者作一考释,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书丹与篆额者皆为聊城人
碑文显示,该碑由时任内翰林弘文院修撰的傅以渐书丹,时任刑科右给事中杭齐苏篆额。书丹与篆额者皆为本郡人。傅以渐(1609—1665年),字于磐,号星岩,聊城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开国状元。诰授光禄大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傅以渐不但“文章道德实为一时之冠”,书法、绘画水平也相当高。顺治皇帝对傅以渐非常信任倚重,“一时,高文典册皆出公手”。杭齐苏(1619—1650年),字子瞻,聊城人,顺治三年进士,官至户科左给事中。杭齐苏少时聪颖过人,日记数千言,目可数行,好学不倦。未中进士时即以文采闻名乡里,大小试皆第一。世人称杭齐苏和其弟如苏为“杭氏双璧”。顺治二年,杭齐苏与傅以渐一起参加乡试,杭齐苏夺得经魁。次年与傅以渐联捷进士,选庶吉士,深得顺治帝器重,顺治四年升刑科右给事中。顺治五年,任福建乡试主考官,所取士率磊落英才,一时人文大变,风气顿移。
碑文为何人所撰
阅读碑首可知撰文者身份为赐进士出身、吏部左侍郎,因文中又有“我郡伯韩公奉檄下车”字句,可知撰文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撰文者为进士出身。2.撰文者顺治五年为吏部左侍郎。3.撰文者为本郡人。前两个条件范围较大,不好确定身份,而吏部左侍郎在同一时期只有一名汉人。根据清朝官制,清廷于顺治元年改吏部参政为吏部侍郎,定制为左侍郎满、汉各一人。初制满侍郎为二品,汉侍郎为三品,顺治十六年改满侍郎为三品,康熙六年(1667年)满侍郎复为二品,康熙九年仍改为正三品;雍正八年(1730年)满、汉侍郎俱定为正二品,遂成定制。查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版)得知,顺治五年吏部左侍郎相继有3人,他们分别是陈名夏、张凤翔和王一品。查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可知:陈名夏,应天府溧阳(今属江苏)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张凤翔,字稚羽,东昌府堂邑县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三甲第九十三名进士;王一品,未查到有关进士信息,应该不是进士出身。因此,三个人中符合以上条件的仅张凤翔一人,故该碑应为张凤翔撰文,时间为顺治五年八月底工程完成至九月吉日立碑之前。
张凤翔,字稚羽,号元蓬,东昌府堂邑县梁浅村(今东昌府区梁水镇梁浅村)人,中进士后授广平府推官,后升给事中、文选司主事和验封司员外、文选司郎中。泰昌元年(1620年),改任南京太常寺少卿。天启元年(1621年),任太常寺少卿。天启三年,担任兵部左侍郎。天启五年正月,因为忤逆魏忠贤,先降为右侍郎,后被削籍。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被诛,起用吏部左侍郎,次年改工部尚书。十一月,忤周延儒,以军械不足为由下狱,被谪戍陕西。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召回添注为兵部左侍郎。次年二月,又被夺官下狱。崇祯甲申之变,曾受李自成军拷掠。明亡后归顺清朝,顺治三年,起用为户部右侍郎,上疏请减免山东加饷八十三万。顺治五年,改吏部左侍郎。顺治八年,升任工部尚书,同年加太子太保。不久,致仕归里,卒年81岁。
撰文、书丹、篆额三人关系密切
为这块重修碑撰文、书丹和篆额的三个人关系密切。他们同为郡人,可谓忘年交。杭齐苏曾求学于张凤翔。傅以渐与杭齐苏又都曾在莘县大儒、少司空孙肇兴门下求学,两人既是同学,又同科中举登进士;而孙肇兴与张凤翔又有亲戚关系,张凤翔的孙子娶了孙肇兴的二女儿为妻。按这层关系,张凤翔比孙肇兴长一辈,傅以渐和杭齐苏又成了张凤翔的孙辈。
孙肇兴(1583—1661年),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清朝顺治元年授天津兵备道,后改山西学政、山西按察司副使、布政使司参政、工部左侍郎。孙肇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教育家,不少学子在他的教导下成才,傅以渐、杭齐苏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傅以渐与张凤翔还有一层关系。宣统《续修聊城县志》记载,傅思义“与乡贤张凤翔为忘形友”。傅思义,字完贞,以孝友著称,他是傅以渐的堂伯父。傅以渐“少年读书时,束脩衣食俱系伯父完贞公资给,全不知有贫贱之苦;如此者十二年,至伯父卒方止;代父倾赀完债,犹恐伤父志,百方宽慰;让产训侄,奉母恤妹,怜贫济困。”因此,傅以渐对伯父挚友的感情,我们可想而知。
傅以渐与杭齐苏亦为亲戚关系。杭齐苏的元配傅氏,是傅以谦之女。傅以谦,字君常,庠生,因子傅宅揆获赠征仕郎、行人司司副。傅以渐和傅以谦是堂兄弟,因子端揆早殇,后过继宅揆为嗣。顺治十五年,傅以渐被封少保,宅揆受恩荫入国子监读书,官至行人司司副。因为娶了傅氏,杭齐苏又成了傅以渐的堂侄女婿。
不难想象,正是这种同乡、同谊、师生加亲戚的关系,让杭齐苏这位年仅29岁的英姿勃发的青年和少壮老成的状元同学加“叔岳父”傅以渐(时年39岁)一起,与年高德邵的张凤翔老人(时年71岁)为家乡 重修东昌府城并光岳楼刻石立碑,成就了聊城政坛的一大盛事,演绎了聊城文坛的一段佳话。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