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抗日女杰黑若仙
□ 田宝英
黑若仙,原名黑丽清,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县(今临清市)一个贫苦市民家庭。黑若仙自幼喜爱读书,尽管家庭经济困难,父母还是想尽办法供她进入县立第一女子小学读书。1926年,黑若仙考入设于聊城的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女子部。北伐战争期间,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她回乡参加革命活动,组织县妇女协会带头剪发、放足,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等思想,其间虽遭封建势力的阻挠谩骂,但她毫不畏惧。她还参与组织农民协会,宣传“打倒列强”“铲除贪官污吏”等革命主张。1928年夏,国民党新军阀占领聊城,省立三师女子部停办,黑若仙肄业。
1930年,黑若仙先在临清西南关小学担任教员,后来考入六县联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黑若仙和同学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们走向街头游行示威,撒传单、喊口号,并组成“仇货检查团”到西南关最繁华的大寺街一带查禁日货。他们还在校内参加乡师共产党支部组织的学生读书会,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等作家的进步文艺作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并通过壁报、讲演会等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传播马克思主义,抨击国民党的反动政策,揭露日军的侵略罪行。
1932年1月初,黑若仙联系在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该校设于临清)就读的同学,组建了赴南京请愿团。她们先乘汽车到济南,再转乘火车抵达浦口,却遭到国民党军警的暴力镇压,被迫返回学校。返校后,黑若仙继续领导学生运动,抗议校方不合理的助学金分配方案,反对体罚学生等专制管理手段,同时积极争取课外活动自由和阅读进步书刊的权利。
在乡师求学期间,黑若仙经常收到尉迟修职、丁浩川等在外求学的进步青年寄来的革命书刊。她巧妙利用这些进步读物,在妇女群体中宣传新思想,反对封建压迫,倡导妇女解放,为后来临清妇女抗日救国会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每逢假期,她便与尉迟修职、王毓麟、尉迟修芬等返乡进步青年秘密组织“地下巡回图书馆”和“正大派报社图书巡回部”,暗中销售《大众生活》等进步刊物,定期举办时事座谈会,在临清青年中掀起了阅读进步书刊的热潮。
1936年秋冬之际,黑若仙与李葵元、颜竹林等进步教师一同任教于临清第一完全小学。他们通过订阅《海上述林》《光明》等进步刊物,在教师群体中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并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救亡运动。与此同时,黑若仙积极联络临清各校及在外求学的进步青年,扩大抗日力量。同年10月,黑若仙担任《临清日报》妇女副刊的主编。在诗人臧克家的指导下,她以此为阵地,对校外青年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行径,团结社会进步力量,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奔走呼号。由此,黑若仙成为临清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妇女革命知识分子和抗日宣传骨干。
1937年4月,中共鲁西北特委组织部部长徐运北介绍黑若仙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领导建立了中共临清临时特别支部,由黑若仙任支部宣传委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徐运北的指导下,该支部开展了两项重要工作:其一,成功组织了反对国民党山东省第四区(临清)专员赵仁泉企图携带临清地方枪支南逃的“留枪”运动,将两个重点地区——以临清县下堡寺为中心的第九区和以桑园镇为中心的第十区的枪支基本完整保留下来。其二,积极组建抗日游击队。在此期间,黑若仙还与丁浩川等共产党员在临清鳌头矶创办了《力报》,并参与建立了战地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委会”)。
1937年10月,日军占领了临清,黑若仙和特支书记李葵元转移到农村坚持斗争。特支成员中,与乡村群众联系密切的同志留在当地开展工作,其余人员则前往山西临汾八路军游击干部训练班学习,或直接奔赴延安寻找党中央。面对长途跋涉的艰险,身体瘦弱的黑若仙本可留下,但她坚定地说:“走的决心我是下定了,为了抗日,就是死,我也心甘情愿。”毅然告别故乡后,黑若仙不仅自己投身革命,还引导弟弟黑伯理等家人走上了革命道路。在辗转奔赴延安的途中,黑若仙与同志们翻山越岭,首先绕道抵达泰安,见到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部负责人孙陶林。经孙陶林安排,他们留在山东开展抗日宣传,并由“民先”总队部介绍至国民党第三集团军政训处工作。时值日军进犯,济南危在旦夕。一天夜里,他们奉命乘军用火车撤往济宁,短暂停留不到一周后,又徒步向曹县转移。行军途中,黑若仙双脚磨出血泡,体力严重透支,但她以共产党员的顽强意志咬牙坚持,在弟弟的搀扶下,硬是拖着伤脚跋涉数百里,最终抵达目的地。
1938年初,党组织抽调一部分人员到山东第六区(聊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黑若仙率先报名以响应号召。在黑若仙的带动下,她的姐姐黑溪月、弟弟黑伯理及黑伯理的妻子王震凡也纷纷报名参加。黑若仙和王震凡被分配到东阿县西城铺村开展工作。同年7月,党组织又选派黑若仙等20余人去中共冀鲁豫省委党校第三期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她被分配到临清开展妇女工作,她与李蕴华密切配合,积极联络临清第十一中学、临清师范学校等学校的女学生,先后组建了临清妇女抗敌救国后援会和临清妇女抗日救国会。她们深入群众,挨家挨户宣传动员,帮助妇女摆脱封建思想束缚,组织文化学习,发动妇女参加抗日游行和各类救亡活动。在她们的共同努力下,临清妇救会迅速发展成为当地最具活力的群众抗日组织之一。
1938年11月,临清再度被日军占领。黑若仙和中华民族解放战争临清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妇女救国会的30余名同事转移到临清城北约四十里的杨长屯,与当地的中共地下党员柴杰臣、刘钢峰、李霖之等10余人会合。他们一起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斗争,成功夺取伪区部的枪支,组建了一支拥有四五十人的抗日武装。11月底,日军撤离临清,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驻临清联络处及其警卫武装进驻临清。黑若仙与临清妇救会的10余名妇女连夜赶制出一百多个“八路”臂章。在联络处的掩护下,妇救会继续积极开展抗日工作。
1939年春,黑若仙奉命调入中共鲁西区第一(鲁西北)地委妇女委员会工作。在随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遣纵队和鲁西区党委向大峰山区转移途中,她参加了茌平琉璃寺(今属高唐县)战斗。战斗结束后,她和刘慧溪等同志奉命返回冠县继续开展革命工作。
1939年秋,为加强群众动员工作,激发民众抗战热情,中共鲁西第一地委决定恢复出版原山东省第六区《抗战日报》。黑若仙被抽调参与筹备工作,并于当年冬季出任报社副总编辑。任职期间,她刻苦钻研业务,严谨细致地审改稿件,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报刊中得到准确体现,及时传播抗战捷报、宣传党员模范事迹、分析对敌斗争形势与任务,在报社内部树立了崇高威信。《抗战日报》由此成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鼓舞群众斗志的重要舆论阵地。
1941年3月,《抗战日报》并入《鲁西日报》,黑若仙等人被分配了新的工作。1942年2月,中共冀鲁豫第三(鲁西北)地委和专署创办卫东中学,黑若仙作为首批教师投身党的教育事业。在极端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她带病坚持工作,夜晚露宿野外,白天照常授课,与师生同甘共苦,始终保持昂扬的革命斗志,赢得了广泛赞誉。
在鲁西北地区工作期间,黑若仙还先后在地委宣传部宣传科、编审科、鲁西文化界救国会、专区抗联等处工作,担任过宣传科科长、妇女部副部长,主编过党内刊物《洪流》《堡垒支部》,真正做到了“党指向哪里就战斗到哪里”。1943年8月,黑若仙两次被选派赴设在太行山区的冀南区党委党校学习,均因病未能完成学业。在冠县南部大里村养病期间,她和群众同甘共苦,在病饿交加中坚持工作。当年秋,日军对灾荒严重的鲁西北地区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战,黑若仙感染霍乱,后因病情恶化不幸去世,享年32岁。为表彰黑若仙的革命功绩,当地人民政府追认她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