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从军路 一脉家国情
——八旬老兵朱德昌家庭的报国传承
文/图 本报记者 刘亚杰 赵艳君
本报通讯员 余凤仪
7月24日,记者走进高唐县赵寨子镇高寨子村朱德昌老人的家中。在简朴的堂屋里,几枚泛黄的军功章与崭新的“聊城市五好家庭”证书并排陈列,诉说着这个家庭不平凡的故事。88岁的朱德昌老人用布满皱纹的指尖轻轻抚过那些泛黄的勋章,身旁,儿子朱金河目光沉静而坚毅。这个看似普通的农家,因“三代从军、两代参战”的家国情怀而闻名乡里。
烽火淬炼
三代军魂的忠诚底色
今年88岁的朱德昌老人是家中第一代军人。19岁时,他响应祖国号召应征入伍,随即奔赴朝鲜战场。担任通信兵期间,他经历了生死考验。“当时李承晚部偷袭,子弹嗖嗖地从耳边飞过,我什么都没想,一把将营长扑倒护在身下。”老人回忆道,那场三天三夜的激烈战斗,是他军旅生涯的起点,他也因救护首长、英勇歼敌而荣立三等功。硝烟未散,后来,他又随部队奔赴西藏,抵达当天便投入战斗。1962年,他再次踏上征程,参加自卫反击战。从鸭绿江畔到雪域高原,再到西南边陲,朱德昌用青春丈量祖国疆土,用热血践行“豁出这条命,也要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这份舍生忘死的忠诚,如同火种,点燃了下一代的从军报国之志。朱金河在父亲朱德昌“独子尚能上战场,你有兄弟更该去”的激励下,于1985年毅然入伍。后来,他随炮兵部队开赴云南前线,作为152毫米加榴炮炮手,他每天要搬运重达四五十公斤的炮弹。最令他刻骨铭心的是老山前线211高地争夺战。“炮声震天动地,弹片带着毛刺裹着砂石横飞,打到身上血肉模糊……”炮火的轰鸣曾让他失聪数日,但他仍旧坚定地在战场上写下入党申请书。
润物无声
家国情怀的接力传承
时光流转,军装传递。孙子朱玉辉在新时代的召唤下,延续着家族的红色血脉。朱玉辉19岁那年,当父亲朱金河平静地问起“要不要去当兵”时,他的回答平静而笃定:“去!”这简短有力的回答,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选择。
在军营里,朱玉辉刻苦训练,第二年即获评“优秀士兵”,21岁担任班长,并被选派至湖南学习专业技术,成为一名优秀的新时代军人。
令人动容的是,在这个功勋卓著的军人家庭里,“军人”二字却从不被刻意强调。朱玉辉坦言:“直到上小学时我才知道爷爷和父亲当过兵。家人从不主动讲述那些往事,柜底翻出的老照片成为我了解他们参军故事的唯一线索。”朱德昌、朱金河父子从战场归来后,默默回归田园,勤恳务农,将战功深埋心底,将军人特有的刚毅与担当融入日常。这种“低调务实、不慕荣光”的品格,正是家风最深沉的力量。
“虽然不提往事,但家里始终有种说不出的‘气’和‘情’。”朱玉辉所说的“气”,是军人特有的坚韧与正直;“情”,是融入骨血的家国大爱。没有豪言壮语的说教,只有身体力行的示范。三代人,从朱德昌“豁出命保家卫国”的信念,到朱金河“祖国需要就该去”的担当,再到朱玉辉“做听党指挥的新时代优秀军人”的追求,忠诚报国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在无声中完成了最有力的传承。
扎根乡土
五好家风的时代诠释
不久前,聊城市妇联下发《关于公布2025年聊城市五好家庭名单的通知》,高唐县赵寨子镇高寨子村村民朱德昌家庭光荣上榜。这个以“三代从军、两代参战”事迹闻名乡里的家庭,凭借“爱国守法、遵德守礼;敬业诚信、热心公益;平等和谐、孝老爱亲;家风优良、科学教子;移风易俗、绿色节俭”的“五好”标准赢得社会赞誉。
在村里,朱德昌、朱金河父子为人厚道,乐于助人,深受邻里敬重。他们虽不张扬过往的军功,但其正直的品格和奉献精神,无形中成为乡风文明的生动典范。
走进这个家庭,处处可见长幼有序、和睦相处的温馨氛围。他们注重言传身教,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培育后代正直担当的品格。朱玉辉的成长轨迹,正是良好家教结出的硕果。
经历过艰苦岁月,勤俭节约已成为这个家庭的生活习惯。朱金河常对比三代军人的营房条件——从父亲的“草铺”、自己的“砖板床”到儿子的标准化营房,他感慨道:“国家越来越强大了,可咱庄稼人的本分不能丢。”
朱金河在谈及儿子在部队的学习和成长时,欣慰地说:“部队条件越来越好,祖国强大了,孩子们有更好的机会学习进步。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我们什么都不怕。只要祖国需要,我们就该去!”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这个家庭最核心的价值认同:个人的命运、家庭的荣光,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军队的强大紧密相连。
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年代,从浴血疆场到耕耘乡野,从“最可爱的人”到“五好家庭”,朱德昌家庭的三代人,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诠释了“拥军爱国”的深刻内涵。他们的故事,是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是优良家风的生动实践,更是千万普通中国家庭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