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的抗日英雄李朝杰
□ 阴元昆
李朝杰,又名李甦,1913年出生在山东省清平县小薛楼村(今属山东高唐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虽然自幼脚部残疾,行动不便,但是学习勤奋,成绩较好。由于家庭贫困,他13岁时辍学从医,掌握了一些病理、药理知识,获得了一些临床治疗经验。
1929年,李朝杰考入清平县师范讲习所。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和失学的挫折后,重获学习的机会,他非常高兴。在师范讲习所,他更加勤奋学习,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并以惊人的毅力参加学校举办的体育比赛。1931年,他从师范讲习所毕业,考入由临清、夏津、馆陶、清平、冠县、邱县等六县联合举办的乡村师范学校。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中国的东北三省很快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之下。李朝杰和同学们义愤填膺,一起走上街头示威游行。在中共党员李恩荣的帮助下,李朝杰秘密阅读马列主义书籍,很快成为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不久,他在学校第一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底,六县联立乡师中共支部成立,他任组织委员。1932年6月,党支部书记李恩荣因身份暴露撤离学校,李朝杰接任了他的职务。
在李朝杰的领导下,六县联立乡师中共组织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他们向广大师生宣传马列主义和抗日救国的道理,在进步师生中积极稳妥地发展党的组织。李朝杰还利用中共外围组织——读书会开展党的工作。在读书会里,他组织大家阅读鲁迅、茅盾、郭沫若、老舍等进步作家的作品,学习《辩证法浅说》《唯物主义入门》等进步书籍和《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另外,他还建立起一支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学生宣传队伍,通过举办演讲会、办墙报、演出话剧,宣传、发动、团结广大群众。
为抵制县教育当局和反动教师迫害、欺压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以李朝杰为首的乡师党支部领导发动了两次学潮。1932年暑假前,临清县教育当局作出济富抑贫的决定,遭到广大师生的强烈反对。李朝杰组织召开乡师党支部会议,决定发动全校师生开展一场说理斗争。在李朝杰的召集下,来自各县的贫苦学生开会,选出7名代表,和校方及六县教育科长进行说理斗争,李朝杰是代表之一。他们还组织了纠察队,严密监视六县教育科长的动向,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同学们的安全。开明人士、乡师校长孙东阁向县教育局反映学生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学生忍无可忍,进行罢课。临清县政府和教育当局采取欺骗与镇压的办法,对学生软硬兼施,企图扑灭学潮。李朝杰带领中共党员进行秘密串联,集合众多学生与县教育当局进行说理斗争。县教育当局害怕事情闹大,口头上答应了学生们的要求,同时匆忙密令学校提前放假,持续一周的学潮被平息。1933年4月,反动教师徐子明侮辱、欺压学生,激起了广大师生的强烈愤怒,以李朝杰为首的乡师党支部领导学生掀起了第二次学潮。两个班的学生持续罢课三四天,并在校园里张贴出“打倒徐小鬼”“徐小鬼滚出去”的大标语。不久,徐子明离开学校,学生们取得胜利。
1934年1月,李朝杰和党支部宣传委员高景赐及李桂生、江廷桂等商定,在春节期间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他们利用学校的油印机秘密印刷了一批宣传材料,散发到临清的大街小巷等公共场所,甚至把标语贴到了国民党第一路民团总指挥部的大门上。这在全城引起了很大震动,也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当年秋,国民党县党部到乡师查抄进步书刊。李朝杰事先得到消息,及时把文件转移了出去,搜查人员扑了个空,但学校还是开除了他和其他两名学生。此后,他与学校和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
离开学校后,李朝杰先后在清平县许庄、马庄和三十间瓦房村,以教书和行医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并与李圈一带的中共党员取得了联系。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年冬,李朝杰与赵振清筹建清平县青年抗日救国团,在家乡发展团员20多人。1938年春,清平县青年抗日救国团成立,赵振清任主任,李朝杰任总务股长。至夏初,他们在康庄、大屯、赵建庄等村发展了六七十名团员。救国团在各地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开展募捐活动。
1938年下半年,清平县国民党当局不发给青年抗日救国团经费,企图限制他们活动。李朝杰和赵振清一起面见国民党县长和县党部书记,揭露他们故意刁难青年抗日救国团的行径,驳斥他们对抗日团体的污蔑之词,要求他们承认青年抗日救国团的合法地位,落实该组织与官办抗日团体同等的待遇,发给活动经费。国民党县长故作姿态,召开各界名流学者会议,讨论所谓抗日救国大计。李朝杰在会上就抗战与民主,单纯依靠政府抗战与依靠群众全民抗战,一党专政与国共合作等问题作了长篇发言,博得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青年抗日救国团名声大振。
1938年秋,李朝杰与中共鲁西北特委组织部部长尉景平取得联系,恢复了组织关系,于是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李甦。之后,他把所负责的青年抗日救国团的具体工作交给其他人员,和赵振清一起,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发展党的组织上。他在青年抗日救国团积极分子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中共组织,恢复了清平、博平等地的中共组织活动。11月,中共鲁西北特委委员郭少英组建中共清平县工作委员会,李朝杰任工委书记。1939年春,中共清平县工委改建为县委,他任县委书记。
李朝杰不仅善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更善于教育动员自己的家庭、亲友支援抗战。李朝杰兄妹5人,家里并不富裕,但是全家仍倾力热情接待经常来家吃住的清平、临清和堂邑等县的抗日干部,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李朝杰的外祖父是本县郝马庄的知名大地主,经过李朝杰的说服教育,他借枪、借子弹给青年抗日救国团, 掩护抗日人员从事革命活动。
李朝杰脚跛,这给他在日伪占领区活动增加了不少困难。为了照顾他,大家一般不让他到各区检查工作。但是,他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凡是重要事情都坚持前往解决。他曾到过国民党地方顽军冯寿彭部控制的区域,曾和国民党县政府、县党部打交道,曾多次率抗日武装破坏日伪军的交通线,击毙、活捉日伪军,并缴获了许多武器弹药。日伪军一面悬赏两千块大洋捉拿李朝杰,一面派人以同学关系拉拢李朝杰。但是,李朝杰不怕威胁,不为利诱,响亮地回答: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横竖全家18口人、十几间房子,愿杀愿烧悉听尊便,李朝杰决不回头!
经过李朝杰和大家的共同努力,至1940年初,他们在清平县5个区建立了中共组织或党的关系,在清平、博平、堂邑交界处建立起一支小型武装工作队,在社会各界开展了一些统战工作,建立一些抗日组织据点,初步开展了对日伪军的分化瓦解工作。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军疯狂“扫荡”抗日根据地军民,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摩擦”,鲁西北抗日军民遇到了空前的困难,抗日武装和党委、政府居无定所。1940年1月,清平县三十间瓦房村的中共组织遭到与日伪军勾结的冯寿彭部的破坏。为了积蓄和保存力量,当年春,上级党组织将李朝杰调离清平,任中共鲁西区第四地委(运东地委)组织部副部长。这一年,地委和各县委为贯彻中共中央北方局关于巩固党的指示,召开活动分子会议,开展思想斗争。会议过程中曾一度出现“左”的偏向,李朝杰和地委组织部部长尉景平正确地掌握政策,很快纠正了偏向。
6月13日,李朝杰随地委、专署机关驻在茌平县城南张小庄。14日凌晨,张小庄遭到驻济南、茌平等地日伪军的突然袭击。地委书记刘培桐和组织部部长尉景平等干部战士在突围时牺牲。李朝杰在群众掩护下躲藏起来,和眼睛高度近视的地委宣传部部长郭少英一起脱险。此后,一个瘸子和一个“瞎子”在张小庄脱险的故事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1940年10月,为纪念在聊城保卫战中殉国的山东省第六区专员、保安司令、民族英雄范筑先,聊城县改名为筑先县,李朝杰调任中共筑先县县委书记。筑先县工作条件比较差,基本上没有根据地,李朝杰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他始终坚守工作岗位,和大家共同努力,使筑先县的中共组织得到稳固发展,抗日武装不断壮大。
李朝杰长期工作、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最终积劳成疾。1941年冬,组织上安排他到东阿县马安庄治疗休养。由于特务告密,1942年1月17日夜,他被驻东阿县的日伪军枪杀于马安庄村头。
摘自《聊城重要历史人物》
本版资料由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院(聊城市地方史志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