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社会
放大+  缩小-   默认o

投笔从戎的晋士林

□ 王秋成

晋士林,1915年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县(今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夏庄一个普通家庭。青少年时期,他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二中学,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初步养成了办事干净利落、为人豪爽仗义的做事风格,并在体育活动中练就了一副好身板。

1930年初,晋士林从省立第二中学结业,到父亲供职的省城济南某炭店谋差未果,凭着自己健壮的体魄和体育专长,以优异成绩考入苏州体育专科学校。1933年,他毕业后回济南,任尚志中学体育教员。

1937年9月,晋士林毅然弃教,参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由国民党第三集团军在济南举办的军政人员训练班,走上了抗日救国之路。

在训练班里,晋士林认真学习了国际形势、中国问题分析、群众动员方法及游击战战术等课程。10月中旬,爱国将军、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范筑先派人到训练班挑选240名学员到鲁西北抗日,晋士林遂赴鲁西北任政训服务员。

10月15日黄昏,晋士林等90余人到达聊城,住在省立第二中学。这时,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电令黄河以北各地军政人员火速退往黄河以南。范筑先准备退至齐河,这使晋士林等政训服务员大为失望。经过张维翰等人积极努力,范筑先留下部分枪械,委任张维翰代理聊城县县长,晋士林等42人接管了城防,坚守聊城。16日黎明,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南撤时滞留在鲁西北的齐子修部使诈,趁机入城,守城的政训服务员被解除武装集中看管起来。17日晚,齐部逃离,晋士林等政训服务员们撤出聊城,沿运河南行,20日到东阿。此前一天,范筑先决定班师回聊,守土抗战,于是,晋士林等28名政训服务员重返聊城,决心抗战到底。不久,晋士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回聊城后,按照中共鲁西特委的意见和范筑先的安排,晋士林等数十人由解彭年带领,到政训处驻堂邑办事处工作,发动群众,组建抗日队伍,伺机举行武装起义。1937年11月下旬,他们活动于堂邑城东北的十几个村庄,在地方党组织的帮助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组织起一些人枪,以红军干部洪涛领导的堂邑游击队为基础,组成了由贫苦青年农民、爱国学生参加的“山东第六区抗日游击第一大队”。

第一大队发展迅速,很快扩充为拥有六七十人、三四十条枪的队伍。这引起了当地民团武装的不安。一次,第一大队在运河岸边的土家闸收缴了封建地主的五条枪,之后宿于村西南的大觉寺。民团头子肖健九得知消息,调集民团包围了寺院,双方剑拔弩张,情况非常紧急。晋士林与宣传队队长荣连超代表抗日游击第一大队与民团交涉。在肖健九的巢穴里,晋士林和荣连超大义凛然,面无惧色,宣讲“抗日救国、匹夫有责”的道理,指出民团只有枪口对外、坚决抗日才是唯一出路。肖健九不听规劝,并扣押了晋、荣二人。晋士林和荣连超无所畏惧,坚持斗争,后被营救出来。

大觉寺风波之后,第一大队到马颊河一带活动。12月间,根据中共鲁西特委的指示,部队开往聊城整训,按照八路军的做法,实行政治民主、经济公开、官兵平等,并对领导成员作了调整,晋士林任第二中队中队长。1938年元旦后,晋士林率第二中队与大队一起移防阳谷,参加了打击土匪布永言部战斗后又调往寿张、冠县,一面配合地方抗日政权打击土匪、恶霸地主;一面继续加强军事训练,扩充队伍。1938年1月31日,中共鲁西特委与范筑先商定,以第一大队为基础正式成立山东第六区游击司令部第十支队。不久,第十支队成立机枪营,晋士林被任命为该营第四连连长。

1938年5月,为了适应鲁西北抗日斗争新形势的需要,中共鲁西特委派五十多名干部到延安学习,晋士林是其中之一。到延安后,他被分配到了抗日军政大学。在那里,他学时事、政治、军事,特别是学习了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受到了深刻的教育。8月,晋士林回到鲁西北。此时正值第十支队进行第二次整编,他被任命为第二团第二营营长,不久,改任教导员。此后,他所在的第二团开赴长清一带,配合以张北华为团长的山东铁路西区抗日自卫团及泰西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打击日伪,培训抗日干部,创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11月15日,聊城失陷,第二团重返鲁西北,1939年1月编入筑先抗日游击纵队,晋士林率部转战在莘县、冠县、馆陶一带。

1940年,组织上安排晋士林赴太行山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结业后,他到冀鲁豫军区工作,先后任作战科长、营长、教导团团长等职。1942年10月,晋士林任由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三旅第七团第四连编成的郓北支队队长。

1943年春,晋士林任冀鲁豫军区第六(湖西)军分区第十一团参谋长,后任第十团团长。当时,湖西区刚刚从山东划归冀鲁豫区,斗争形势复杂,部队穿便衣分散作战。晋士林开动脑筋,调查研究,灵活安排部队训练,精心组织对敌战斗。在他的领导下,战士们斗志昂扬,与敌人展开了反“清剿”、反“封锁”斗争。1944年7月至9月,晋士林率第十团参加了山东军区统一组织的微山湖反击顽军作战。10月,他所在的团编入南下支队,越过陇海路,抵达皖北涡阳、蒙城一带,准备配合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四师进行反顽作战。计划改变后,南下支队在当地休整月余,又返回湖西。1945年初,晋士林所部参加了冀鲁豫军区第十一军分区部队收复鱼台县谷亭的战斗;5月参加了军区统一组织指挥的东平战役,打击在巨(野)嘉(祥)汶(上)一带活动的伪军主力,保证了主攻部队的安全。7月末,伪淮海省省长兼和平救国军司令郝鹏举,派其第三十三师师长乜廷宾率4个团3000余人进犯湖西抗日根据地。晋士林率领第十团奉命迎头阻击,在沛(县)铜(山)县大队和湖边支队等抗日武装配合下,击溃了顽军,毙伤其200余人,俘获乜廷宾及其官兵300余人。在大反攻作战中,晋士林又率部屡建战功。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1月,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升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晋士林所部编入该纵队第二十旅第五十九团,他任团长。1946年1月,晋士林率第五十九团担任主攻,解放了鲁西南重镇济宁城。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晋士林所部在鲁西南进行的曹楼战斗中,伤亡较多,晋士林内心十分痛苦。年底,晋士林接到解放家乡聊城的战斗任务,但很快又改为率部南进,先后参加了砀山、大杨湖、巨野等战役、战斗。在大杨湖战役中,晋士林的胳膊和背部负伤。在10月初进行的巨野战役章缝集战斗中,晋士林率领突击队冲入敌阵,给敌人造成很大威胁,但第五十九团伤亡也很大,他本人也再次受伤。

1947年3月中旬,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第七纵队合编为第一纵队,晋士林担任该纵队第二旅第四团团长。6月30日起,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晋士林率第四团参加了这一战役,之后千里跃进大别山,依靠人民群众,艰苦作战,站稳了脚跟。在大别山区,晋士林和战士们一样吃地瓜、窝窝头,喝稀饭,把穿过多年、打了几处补丁的夹袄装上棉花作冬衣,把新发的皮大衣交回去,得到了全团上下的一致拥戴。

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命令发起淮海战役。战役开始后,晋士林率部在卞(开封)徐(州)段作战,歼灭停留在商丘及马牧集等地的国民党第四“绥靖”区部队,吸引砀山一线的邱清泉兵团西援,配合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以东歼灭黄百韬兵团。11月7日,晋士林率部由张公店东南向西、向北,迅速进至李集,逼近时店,与兄弟部队一起对国民党第五十五军第一八一师实施分割包围,并于8日中午对敌师部驻地张公店发起总攻,歼敌大部,第四“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兼第一八一师师长米文和及其官兵2800余人就擒。

张公店之敌被歼后,驻守张阁庄的第一八一师第五三四团仍继续抵抗。为促使敌人迅速投降,晋士林决定带上米文和的信去见该团团长胡德斋。临行前,战友们劝他不要冒这样的风险,他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目前局势于我非常有利,他胡德斋可奈我何?”晋士林单人独骑,勇闯敌巢,成功规劝敌人缴械投降。11月18日,第二旅首长命令作为预备队的晋士林团第二、第三营火速赶赴淮北蒙城附近的黄家村,夺回被国民党军黄维兵团精锐第一一八师占领的阵地。这绝非易事,但晋士林对胜利充满信心,他随即召集营以上军政干部开会布置了任务。19日凌晨,晋士林率部赶至黄家村附近,亲率部队出击,经反复激战,终于冲进了黄家村。就在这时,晋士林被敌地堡里射来的一串子弹打中,不幸牺牲。战士们继续奋勇作战,最终取得了黄家村争夺战的胜利。

晋士林牺牲后,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勇亲笔题词致悼。晋士林的遗骸被安葬于河北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摘自《聊城重要历史人物》

本版资料由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院(聊城市地方史志研究院)提供

2025-08-11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4407.html 1 投笔从戎的晋士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