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三营”教导员沙延孝
□ 王书梅 杨国强
沙延孝,字露庭,回族,1915年出生在山东省冠县申阎村,后迁至县城南街定居。沙延孝幼年家境贫寒,父亲以开中药铺维持全家生计。他9岁入小学,14岁入冠县第一高级小学读书,勤奋好学。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反蒋怒潮风起云涌。沙延孝和王维群等人积极发动和组织同学走上街头,宣传抗日,要求国民党政府枪口对外、团结抗日,号召群众抵制日货、洗雪国耻。此后,沙延孝、王维群、冯干才、朱冠富等进步青年,经常聚集在沙延孝家中阅读进步书刊,谈论国家大事。他们对国民党政府枪口对内不对日、压制民主、争权夺利、贪污腐败的现状十分不满,救国救民的政治抱负更加坚定。
1932年,沙延孝考入设在寿张的山东省立第八乡村师范学校。1934年初,在济南读书的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学生、共产党员赵健民回家乡冠县度寒假期间,介绍沙延孝、冯干才、钱洪勋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沙延孝和冯干才一起,在八乡师广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传播各地工人、学生抗日救亡的消息。他们在校内外广交朋友,组织读书会,学习《大众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辩证唯物主义》《新生活》等进步书刊,团结了大批进步学生和社会青年,并从中发展了一部分党员,壮大了党的力量。
1936年春,沙延孝随同八乡师的应届毕业生一起到济宁受训,一年后,被分配到馆陶县房儿寨乡农业学校任教务主任。不久根据上级党组织的决定,组建中共馆陶县特别支部,沙延孝任宣传委员。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沙延孝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创建抗日武装的工作。1937年12月,中共冠县工作委员会派沙延孝到山东省第六区(聊城)专员、保安司令范筑先部第五支队工作,并任该支队中共总支部委员会委员。
1938年春,沙延孝随第五支队参加范筑先指挥的濮县、范县战役。4月,经支队司令、副司令同意,第五支队党总支对支队的党员、干部进行调整,沙延孝出任第一团政治处主任。五六月间第五支队在阳谷、寿张整训时,范筑先前去检阅,沙延孝被授予中校军衔。
1938年11月15日,日军攻陷聊城,范筑先殉国,范部武装分化。不久,第五支队撤回冠县,向中共直接领导的第十支队和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遣纵队靠拢,被编入先遣纵队第二团。部队改编后,沙延孝转到地方工作。
1940年春,党组织调沙延孝到筑先抗日游击纵队第三营任教导员,与营长赵健民搭档。从此,第三营在赵健民和沙延孝的率领下,挥戈跃马,驰骋疆场,横扫敌顽,屡建奇功,成为巩固和发展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力量,其威名在鲁西北平原被广为传颂。
1940年夏初,赵健民和沙延孝率部攻打冠县第六区地主武装控制的大柳邵和邢柳邵两个村。这两个村的封建顽固势力抗粮抗税,拒绝抗日队伍进驻,处处设障,阻碍抗日工作的开展。根据战斗部署,赵健民率第一连和第三连进攻大柳邵,沙延孝率第二、第四连进攻邢柳邵。经过激烈战斗,大柳邵和邢柳邵均被攻克,共缴枪一百余支。
1940年6月,筑先纵队和先遣纵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新编第八旅,沙延孝所在的筑先纵队第三营编为新八旅第二十二团第三营。随后,部队奉命开赴卫河以西,在冀南地区坚持敌后抗日战争。7月间,第三营参加了反击国民党顽军石友三部的卫东战役;9月间,又参加百团大战第二、三阶段作战,负责破击邯郸至广平公路,并承担警戒任务。10月6日,第二十二团等部由馆陶县转战到曲周县,10月7日,与由曲周南下“扫荡”的二百余名日伪军相遇,第三营向敌人发起猛攻,迫敌退缩到大连寨一带。八路军乘胜追击,将敌人包围。第八旅副旅长王近山指挥各部队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赵健民和沙延孝率部迅速投入战斗。激战中,沙延孝沉着机智,随时鼓舞士气,协助赵健民指挥部队从左翼向敌人进攻。在八路军的猛烈攻击下,敌人溃不成军,102人被消灭,余部向县城逃窜。赵健民和沙延孝率部追歼残敌,发现敌人丢下一门一三式山炮,便越过敌尸,向山炮奔去。沙延孝边冲边喊:“同志们冲呀,看哪个连能得到山炮。”当他们接近山炮时,隐藏在山炮右后方几个坟堆后面的日军突然开枪射击,沙延孝中弹,踉跄倒地。赵健民和通讯员对准敌人一阵猛打,压制住了顽抗的日军。当他们回身疾步赶到沙延孝身边时,发现他已经停止了呼吸。战士们怒不可遏,伴随着“为教导员报仇”的阵阵呼喊,猛虎似的扑向残敌……
翌日,新八旅和第二十二团为沙延孝等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旅政治委员肖永智、团政治委员于笑虹参加了追悼会。他们高度赞扬了沙延孝等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号召广大指战员化悲痛为力量,以烈士为榜样,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为死难的烈士报仇。
文章摘自《聊城重要历史人物》
本版资料由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院(聊城市地方史志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