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故乡
编者按 故乡,是每一个人生命的起点。当我们逐渐长大成人,为了追逐心中的梦想,往往与她渐行渐远,但是随着时光的流转,又会对她思之愈切。
每个人对故乡之念、之慨、之怀,都在记忆深处。家乡泥土的芳香、记忆里温暖的老屋、儿时玩伴的笑容、闻之亲切的浓浓乡音……那些深藏于脑海的点滴,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就会浮现于眼前。故乡的那轮明月,也会在无数个夜晚,默默陪伴着我们,唤起内心温柔的情愫,指引着游子归家的方向。
望乡肠断,思乡情切。今天起,我们开设“口述·月是故乡明”专栏,邀请游子讲述与故乡的故事。这是对初心与梦想的一次溯源,也是守望乡愁的寻根之旅。
□ 薛守唐
1937年3月11日,我出生在广袤的鲁西平原阳谷县安乐镇薛寨村。祖父薛庆德,父亲薛兆岐,母亲唐凤兰。按照家谱,我是“守”字辈,取父母之姓,所以叫薛守唐。
1951年,我离开薛寨村赴他乡求学,后来上军校并参了军,薛寨村留给我的更多是童年回忆。
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亲。薛寨村是一块风水宝地。早年间,村里有天然的七块水塘,留有先人的劳作痕迹,涝年蓄水,旱年保秧,更恰合北斗七星之意。村东头有关帝庙,村北头有送子奶奶庙,村中是土地庙。这些庙宇的兴建,寄托着先人对后世子孙的殷切期望,同时祈愿村庄世代兴旺发达,一方百姓福寿康宁。
我小时候,村里就有私塾馆、洋学堂,还有多处习武场所。冬季练武的大地窖尤其让人印象深刻。村民尊师重教,村风向上,许多国家栋梁之材从这里走出。
一
据老人言,明初战火连年,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出现千村人烟稀少的景象。山西大槐树的薛有成兄弟三人颠沛流离,来到鲁西平原这方热土定居立业,才有薛寨村及薛氏宗族。到我这一代“守”字辈是薛家第二十世。
村中心有薛氏祠堂,祠堂由三间瓦房组成,房内正中是祖宗牌位,神龛上方立一块蓝底金字大匾额——水源木本,地道的颜体字,厚重大气,是本族一位很有学识的人的墨宝,言简意赅却立意高远,是族人的精神支柱之一。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村东有块约三亩的祖坟地,立着刻有薛有成等祖爷名字的石碑。这块地是祖上有意留给族里最穷的子孙耕种的,已经恳求县衙恩准免交粮税。作为答谢,每年腊月二十八,他们要管族人吃一顿羊肉汤。早期人少时,几乎家家都去,后来族里人多了,就每户出一人参加。我小时候,参加过几次这样的活动。在族中长者的带领下,众人先到祖坟祭拜,聆听先辈奋斗往事,然后再回村享受那两个白面馒头和一碗鲜美的羊肉汤。儿时的我很愿意参加这项祭祖活动,一方面是因为那碗鲜美的羊肉汤,更重要的是,在仪式中感受宗族团结奋斗的精神传承。
后来,张、杨、赵、李等几姓家族陆续迁来薛寨村居住。五个姓氏中薛氏是大族,张、杨、赵、李几个姓氏住户相对少一些,但各姓氏之间从未发生过大的矛盾或殴斗,异姓之间结亲、认干亲也是常有的事。我就是赵家的干儿子,干娘面善心慈,干哥干嫂们对我都很爱护,我对他们敬重有加。记得当时各家各户的地界是一簇马莲墩,宅基界是埋在地下的白石灰堆。村民相互之间守信守约,早晨下地干活捡粪,看到画圈的牲口粪决不去捡,懂事的孩子都知道那是别人号下的(已经占有)。安乐镇集市上某些当天卖不完的货物(如石材、木料等),就放在那里,等下个集市再卖,不用担心会被别人偷走。
二
儿时,每逢春节,薛寨村的民俗活动都搞得红红火火,表演队最拿手的是背阁(壮汉肩扛特制的专用铁架,装扮好的小孩子站在上面表演,如装扮成八仙闹海的人物造型等)、抬阁(扎成断桥造型,由大人们抬着,孩子们扮成许仙、白蛇、小青的模样站在上面,我就曾扮过许仙)、划旱船和踩高跷等,经常被邀请到外村表演,闻名乡里。
村中心的薛氏祠堂,也是我接受启蒙教育之地。匾额后和神龛顶之间有一处平台,这里成了我们的庇护所。有一次,日本鬼子进村到处烧杀抢掠,我家五间房子全被烧光,窗前的一棵国槐也被烈火烤死了。前街老五爷因年老体弱没有跑掉,被进屋的鬼子用刺刀活活捅死。杀人成性的恶魔眼看着老人流血的身体,哈哈大笑着扬长而去。
当时,恩师把我们仨孩子托举到“水源木本”大匾额后的平台上,我们才躲过了这一劫难。后来大人们说:这几个孩子命真大,老祖爷保佑着呢!
薛寨村地处我们党早期的晋冀鲁豫红色边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这一带包括小申庄、胡家楼……不少有志青年投身到火热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我所熟识和知道的亲邻中就有薛兆达、薛守昌、胡子亮、申怡之、薛守福、张金泉、张继财、王玉香等,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建设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尤其在淮海战役前,薛寨村村民踊跃送夫送子参军,积极组织担架队和送粮送鞋的支前大队,为人民军队打击敌人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在新中国成立前参加了村里的儿童团,后经村农会会长张继财介绍并批准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改为共青团),1959年参军后长期工作在大漠戈壁“两弹一星”试验第一线,伴随着我国导弹卫星航天事业的发展而成长。1992年,我被授予少将军衔。当然我有自知之明,与村里走出的开国者、烈士相比,我所做的是微不足道的。
三
我下面要讲的两个小故事,共同诠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正是一代代人前赴后继地不懈奋斗,才有了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这种民族精神根植于人民,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1947年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曾经在薛寨村里住过。我家里住的是轻伤员。印象最深的是黑大个儿李叔叔,他头上绑着纱布,每天乐呵呵地逗孩子们玩。有一次,部队改善生活,他分的肉包子没舍得吃完,带回一个给我吃,他的音容笑貌至今留在我的脑海里,清晰如昨。
还有一个银元宝的故事。当时南下大军在我村训练休整,一位炊事兵在地主家的磨坊里磨面,他看见磨道边有一块黑不溜秋的东西,就随手把它垫到了箩筐下。几天之后,那个东西的边缘已经被磨得白亮白亮的,被连干部发现,惊喜地喊了出来:这不是银元宝吗?于是部队交给了村里,村里再上交给了安乐镇区政府,区政府召开了军民表彰大会。我随小学生队伍参加了大会,看到那个大银元宝被擦得铮亮,用红绸带吊在横梁上,“军民鱼水情”的口号声响彻云霄,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置身其中,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今天回想起来,才更加理解,拥军爱民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薛寨村的优良村风。
关于家乡,我总是有说也说不完的话。怀着对家乡的热爱,我衷心期望,薛寨村努力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落实上级党委、政府指示,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扬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的优良传统,除陋习、树新风,尊老爱幼、尊师重教,提倡创业创新,不断完善村庄建设目标规划,造福四方乡民。
(薛守唐,阳谷县安乐镇薛寨村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副司令)
(本版图片由耿仁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