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社会
放大+  缩小-   默认o

让阅读的光照亮更多孩子

——邵建章与他的“书果星球”读书角

邵建章和孩子们一起读书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承斌

在聊城,有个名叫“书果星球”的少儿阅读成长中心,它像一颗饱满的种子,在创始人邵建章努力下,从最初不足一百平方米的小工作室成长为辐射多个社区的阅读港湾。3年前,40多岁的邵建章毅然投身少儿阅读推广事业。

自成立以来,“书果星球”少儿阅读成长中心始终扎根社区、联动学校,将公益阅读的种子播撒在更广阔的土壤上。在这里,孩子们可免费进入阅读空间畅游书海;借阅书籍更是零门槛,即便不是会员(仅需缴纳可全额退还的押金),也能将心仪的读物带回家。值得一提的是,在相关部门组织下,邵建章走进基层,带着精心挑选的书籍参与阅读宣传公益活动,带领孩子们感受文字的魅力,引导他们在书页间发现乐趣、掌握方法,让阅读的光照亮更多乡村孩子。

如今,邵建章和团队已帮助800多个家庭养成阅读习惯,让无数孩子在书本中找到心灵的慰藉。这场关于阅读的“农耕”,藏着一位深耕者对童心最虔诚的守望。

开荒 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种子

2023年春天,邵建章站在社区空旷的活动室里,手里捧着一摞绘本,心里沉甸甸的。彼时,他刚完成一项社区调研:周边80%的家庭没有固定亲子阅读时间,不少家长把“识字”等同于“阅读”。

“就像农人面对一片贫瘠的土地,最先要做的不是着急收获,而是先松土、播种。”邵建章说。他给团队定下“三粒种子计划”:在社区角落辟出一片空地建成免费阅读角,书架上摆满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绘本;每周邀请家长参与“故事妈妈”培训,教家长用温柔的语调把故事讲给孩子听;每月办一场亲子阅读工作坊,让家长了解阅读不只是“认字”,更是情感的联结。

最初的推广并不顺利。第一次在社区广场摆展时,多数家长只是匆匆路过,偶尔有人停下,也是翻两页书就放下。直到半年后,那位曾质疑“读图画书没用”的家长主动找到邵建章,眼里带着惊喜:“邵老师,我女儿现在每天晚上都拽着我读书,昨天还拿着绘本给她的布娃娃讲故事呢!”

那一刻,邵建章忽然觉得,自己播下的第一粒种子已发芽。如今,“书果星球”的社区阅读角里,总能看到放学后的孩子踮着脚选书,家长们坐在旁边的长椅上手里捧着绘本,和孩子小声讨论着里面的故事情节。

育苗 用专业守护每颗独特的种子

“阅读推广不是流水线生产,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需要不一样的阳光和雨露。”这是邵建章跟团队常说的话。在“书果星球”,每一本上架的书都要过“三关”:是否符合儿童视角?有没有文学价值?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启示?更重要的是,他要求每位阅读指导师不仅要懂儿童心理学,还要练就“阅读诊断”的本事——从孩子翻书的速度、提问的角度,甚至游离的眼神中,判断他们是否真正走进了故事里。

最让团队骄傲的,是为特殊儿童设计的“个性化阅读方案”。有位患有自闭症的小男孩,第一次来中心时,一会儿在房间里转圈,一会儿把绘本狠狠摔在地上。见此情形,阅读指导师精心挑选了一些“特别的书”(能摸出绒毛质感的触摸书、翻开就会发出鸟鸣的有声书等)供他阅读,小男孩渐渐被这些书籍吸引。

八个月后,当男孩坐在地毯上,安安静静听完《猜猜我有多爱你》,并轻轻指了指书中的小兔子时,在场的老师都红了眼眶。“他不是不爱阅读,只是需要一本能‘懂’他的书。”邵建章说。现在,这个男孩每周都会准时出现在中心。

守望 在慢生长里看见阅读的力量

“家长总问,孩子读了三个月书,作文怎么还没进步?我就给他们讲竹子的故事——前四年它在地下默默扎根,第五年就能疯长二十米。”邵建章说。邵建章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叠厚厚的“阅读成长档案”,里面没有密密麻麻的书单,只有一个个温暖的瞬间:“2023年9月,乐乐第一次主动把绘本借给同学。”“2024年3月,小雨在日记里写‘《夏洛的网》让我知道,朋友就是愿意为你织网的人’。”

这些档案里,藏着无数“慢生长”的故事。有个叫朵朵的女孩,刚来时说话声音很小,读故事时总低着头。邵建章和老师没有逼她“大胆点”,而是让她先从“给玩偶讲故事”开始。三年后,朵朵站在社区读书节的舞台上,落落大方地讲完了《安徒生童话》里的《海的女儿》,台下掌声响起时,她眼里的光比舞台的灯还亮。

“阅读的力量从不是立竿见影的,它像阳光雨露,润物无声。”邵建章说。如今,“书果星球”的“故事小达人”已有200多位,这些孩子中,有的把自己的故事画成绘本,有的在班级里发起“图书漂流”活动,还有曾经的小读者成了青少年志愿者,假期来给弟弟妹妹们讲自己的阅读感悟。

收获 那些看不见的收获最珍贵

从最初不足一百平方米的工作室,到如今在多个社区落地,“书果星球”的版图在慢慢扩大,但邵建章最珍视的,始终是那些看不见的收获。

去年冬天,一位老人冒着雪来到中心,手里攥着一本卷了边的《爷爷一定有办法》。“这是孙女留给我的,”老人眼眶泛红,“她小时候总在这儿看书,现在上初中了,说要把这本书留给更小的孩子。”原来,女孩曾是“书果星球”的第一批会员,她让爷爷替她转达:“书果星球的书架像一棵大树,我在树荫里长大,现在想为它浇浇水。”

这样的传承,让邵建章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个在乡村小学图书室里,借着煤油灯读《西游记》的小男孩,或许早就埋下了今天的种子。“不惑之年创业,我才真正懂得了‘耐心’二字的分量。”站在中心的窗前,看着孩子们趴在地毯上读书的身影,邵建章笑了,“在童心的田野上,我愿一直做个耕耘者,因为我知道,那些撒播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开出最美的花。”

2025-08-14 ——邵建章与他的“书果星球”读书角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4632.html 1 让阅读的光照亮更多孩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