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默认o

一场跨越世纪的红色寻亲之旅

在梁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与陈来锁等亲属座谈交流

陈会民烈士证明书

文/图 本报通讯员 周声赫 史兆强

本报记者 刘庆功

“真是太感谢了!八十年了,在你们的帮助下我终于找到了姑姑的安葬地。”近日,一面写有“不辞劳苦成功寻找失联八十年的烈士亲人”字样的锦旗被送到了莘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潘怀省手中。陈来锁老人颤抖着紧紧握住潘怀省的手,激动地表示感谢。

贫寒农家走出的革命烈士:

弃教入党,热血洒在抗日战场

陈来锁老人的姑姑陈会民,1921年4月出生在莘县俎店镇陈集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少年时在范县(今莘县古城镇)居住,靠亲戚的支持上学读书,从范县联立乡师毕业后,在范县任小学教师。

1940年深秋,年仅19岁的陈会民放下粉笔,望着窗外逃难的乡亲,攥紧了拳头。她是村里唯一的“女先生”,教着30多个娃娃,可日军的铁蹄踏碎了书声。一天夜里,上级联络员悄悄找到她:“鬼子要清乡了,得有人组织群众转移。”陈会民没犹豫,连夜把教室改成临时联络点。她教妇女们认字,带着青年们往柴房里藏手榴弹,连曾经调皮的学生都成了放哨的小哨兵。有家长劝她:“女先生,躲躲吧。”她笑着拢了拢补丁衣裳,说:“书教的是理,可国没了,哪有理可讲!”

1941年3月,她弃教投身革命,在范县抗日联合会任干事,带着乡亲们在地道里藏粮食、救伤员。有一次去敌占区做动员,她被汉奸堵在柴房严刑拷打。想着藏在发髻里的名单,她咬碎牙没吐一个字,直到联防队员摸黑救她出来。1942年春,她因团结各方力量、工作能力突出,被推举为寿张县抗日联合会主任。自投身抗日后,她总见党员们冲锋在前,分粮时把最后一袋留给孤儿,突围时把马让给伤员。她把这些记在日记本上,常在油灯下翻看县大队政委送的《共产党宣言》,字里行间的“为人民”三个字,让她想起被烧毁的校舍、牺牲的学生,在心中暗自发誓:“若能入党,我愿像他们一样,粉身碎骨也甘心!”

1943年,陈会民站在党旗下郑重宣誓,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老政委握着她的手:“从今往后,你不仅是抗日战士,更是共产主义的火种。”

陈会民把党员徽章缝进贴身的衣服补丁里,带领县抗联的妇女做军鞋,教姐妹们认“抗日救国”四个字,她说:“咱针脚密一分,战士们的脚这个冬天就会暖一分。”当年深秋,300双带着体温的布鞋被送往前线,鞋里都夹着她写的字条:“党员在,阵地在。”

1945年春,日伪军突袭梁山县馆驿镇,陈会民被组织安排前往参与行动。陈会民刚把最后一批伤员转移到地道,就听见村口传来哭喊声——还有30多个老人孩子没来得及撤离。

“跟我往芦苇荡里面走!”面对敌人嗖嗖掠过的子弹,她嘶哑着喊。

眼看乡亲们都钻进了芦苇荡,她忽然发现队伍末尾的小女孩掉了队。转身营救时,刺刀已逼近。她猛地把小女孩推向芦苇荡,用后背挡住敌人的刺刀,为乡亲们撤离争取了时间。

“快走啊!”这是她留在世间的最后3个字。日伪军走后,乡亲们从芦苇荡里探出头,只见她倒在血泊中,那只曾握过粉笔、做过军鞋的手,仍保持着向前推的姿势。

就这样,陈会民在组织群众突围时不幸壮烈牺牲,倒在了革命胜利前夕。

两地部门接力寻亲:

往事明晰,让历史记忆不再蒙尘

作为陈会民烈士的侄子,陈来锁自记事起,姑姑的故事就浸在祖母的泪水里,成为整个家庭的精神支柱。陈来锁小时候趴在炕头,听祖母讲姑姑弃教入党、带领乡亲突围的往事。最让他难忘的是,祖母总说:“你姑姑牺牲前,总是想着怎么去救那些父老乡亲。”祖母也时常说:“以后条件好了一定要到姑姑的安葬地看看。”这句嘱托成为陈来锁沉甸甸的心事。

上世纪80年代,村里修水渠,最险的塌方段没人敢上。陈来锁想起姑姑挡刺刀的模样,第一个跳下水渠。寒冬腊月,他泡在冰水里清淤,冻得嘴唇发紫,众人想拉他上来,他说:“我姑能为别人挡刺刀,我这点冷算啥!”

陈来锁的祖母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来锁,你姑她还光着脚呢。”老人浑浊的眼里滚下泪。“那年她走时,我梦见她在野地里走,鞋都磨没了。”祖母哽咽着说,“你以后要是找到你姑姑,告诉她,鬼子打跑了,娃们都能念书了……”剩最后一口气时,老人的手仍指着村外的方向。陈来锁跪在床前哭着说:“奶奶,我一定会找到姑姑的!”

姑姑去世后,姑父唐家生(参加革命后改名唐光)曾去看望陈来锁祖母一家,并承诺以后会常来探望。

早年间,陈来锁曾致信梁山县革委会,虽获知了姑父唐光居住在梁山县馆驿公社武庄大队的信息,却因家庭生计奔波未能前往核实,这成了陈来锁的一个心结。

随着年岁渐长,寻亲的愿望越发迫切。“我刷手机时看到莘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发起的‘抖音寻烈士亲人’活动,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莘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没想到时隔80年真找到了!”陈来锁激动地说。

莘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接到求助后,迅速响应,与梁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建立联动机制,对辖区内烈士信息展开细致摸排。两地工作人员依据陈来锁提供的“馆驿公社武庄大队”这一线索,即刻赶赴馆驿镇开展实地走访。

然而,馆驿镇现在并没有一个叫作武庄大队或者武庄村的地方。后来,工作人员查阅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行政区划档案,终于从一份泛黄的合并记录中查明:武庄大队后更名为武庄村,与邻村合并为双兴村。于是工作人员便前往双兴村进行寻找,当工作人员持“唐光”这一姓名逐户走访询问时,村民均表示未曾听闻,但当提起“唐家生”这个名字时,村里的老人都不陌生,根据老人的指引,工作人员终于找到了唐光的六弟唐家存。

工作人员从唐家存老人那里得知,唐家生即陈来锁老人所说的姑父唐光,而陈会民烈士的安息之地就在村东头,与唐光合葬在一起。至此,终于找到了陈会民烈士的安葬之地。

跨越时空的血脉重逢:

信仰赓续,红色基因在传承中永生

6月27日,在两地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陈来锁携家人踏上认亲路。“相聚”现场,陈来锁跪在姑姑陈会民和姑父唐光墓碑前抽泣,80年的思念化作滚烫的泪水滴落在墓碑上。而与姑父唐光家属相见的那一刻,对先烈的追思与家人团聚的温暖相互交织。

据了解,陈来锁的姑父唐光在1946年被特务杀害,因此未能履行常去看望陈来锁祖母的约定。

这场特殊的重逢仪式上,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与烈士亲属共同敬献鲜花,向烈士鞠躬致敬。潘怀省表示:“找到烈士安葬地,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我们将持续做好英烈褒扬工作,让每一位烈士都不被遗忘。”

莘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将陈会民烈士的事迹制作成红色文化宣传资料,广泛传播其英勇事迹,让更多人了解这位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

此次寻亲之旅不仅让陈来锁老人圆了80年的寻亲梦,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伟大力量。

如今的陈来锁鬓角已白,他常给孙辈们讲姑姑陈会民的故事,让姑姑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地传下去。

2025-08-21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5062.html 1 一场跨越世纪的红色寻亲之旅 /enpproperty-->